第一次站上讲台时,马惊宇便深刻体会到“教育”二字蕴含的千钧之重。“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常在她的心底回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马惊宇在琐碎中耕耘,在平凡中坚守。因为那份最初的誓言从未褪色,那份对教育、对孩子深沉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人物介绍】
马惊宇
大连市第二十高中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特级教师,辽宁省兴辽英才教学名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骨干教师,大连市滨城名教师,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萌芽
高中时便励志当一名优秀教师
1986年9月1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一粒名为“教育”的种子悄然落进马惊宇的心田,从此生根、发芽,牵动了她的一生。那时的马惊宇还是个高一女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宿舍里,几个女孩七嘴八舌地描绘着三年后的大学梦。当时的马惊宇很坚定地说“我要当一名优秀教师!”
多年后,当马惊宇真正踏上讲台,她深刻体会到“教育”二字蕴含的千钧之重。中国教育界泰斗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箴言,成为她教育生涯的灯塔。她逐渐明白,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与重复,而是一场需要倾注全部心血与智慧的修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揭示的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这份爱又如何落地呢?
马惊宇选择让学生们从高一开始写周记,这些普通的笔记本,于她,是叩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只属于她和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于学生,则是他们倾诉悲欢、梳理思绪、安放压力的心灵港湾。
每周,马惊宇都会用整整三天时间,在灯下细细品读这些青春的心事。记得一个男同学,在周记里红着脸坦白,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优秀女同学,文字间流淌着慌乱与无措。马惊宇捧着那本周记,久久未能放下。青春期的情感,如同初春枝头最娇嫩的芽苞,纯净而脆弱,需要最温柔的呵护与引导。那一刻,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她脑中闪现——教育不该回避生活的真实,而应教会学生如何智慧地面对。马惊宇寻了个安静的午后,与他促膝长谈,将这美好的情愫化作了学习向上的动力。
奉献
在琐碎中耕耘,在平凡中坚守
在马惊宇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蕴藏着属于自己的光芒。高中,正是他们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一次预选科分班后,孩子们的情绪明显低落,家长的焦虑也随之传来。马惊宇站上讲台,看着他们说:“人生旅途,聚散本是常情。与其沉溺于离别的感伤,不如让我们携手,用接下来的一个月,共同书写一段无悔的拼搏记忆!”
话音落下,孩子们眼中的光,重新被点燃了。那一个月,马惊宇每天清晨6点15分准时出现在教室,晚上8点40分离开。最终,他们班在月考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与一班的差距奇迹般地缩小到了5分。那一刻,马惊宇无比清晰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信念的传递、精神的鼓舞,是用师者之爱点燃学生心中奋斗的火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马惊宇在琐碎中耕耘,在平凡中坚守。因为那份最初的誓言从未褪色,那份对教育、对孩子深沉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在这条道路上,她始终谨记陶行知先生的嘱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相信,只要心中充盈着爱,眼中闪烁着光,这份源自心灵深处的暖流,便能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每一个年轻的心田,让那些关于梦想与未来的花朵,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马惊宇感叹。
【校长点评】
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校长刘长存
让教育的光照进每个孩子心里
马惊宇老师始终以温润有爱的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把周记当作沟通的桥梁,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她以专业、耐心与责任点亮青春的迷惘,帮助学生在关键时刻重拾信心、迎向更好的自己。她的课堂有温度,她的陪伴有力量,她的育人始终以“点亮一个个生命”为初心。
作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和“兴辽英才”教学名师,马老师不仅深耕讲台,也积极投身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与青年教师培养。她用行动践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教育誓言。马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美的教育,就是在平凡中见初心,在琐碎中守信念,在爱与坚持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光亮被看见、被成就。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