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慧便捷、和谐美好”
北方地区首个“好小区”技术导则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宜居宜业高品质居住环境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着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由大连市住建局组织编制、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和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主编的《大连市好小区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发布,并于11月24日起在全市范围内试行。这是我国北方地区首个聚焦“好小区”建设的专项技术导则。
编制意义
大连高品质住宅小区是指符合《大连市好小区技术导则》标准的居住社区。该导则为大连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提供了全面技术指引,标志着我市居住环境建设迈向了标准化、精细化的新阶段。市住建局立足城市发展新阶段,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我市三十余年小区建设及运营经验,深度调研市民居住需求变化趋势,充分吸收先进城市实践成果,在严格遵循国家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内容体系
《导则》立足大连北方滨海城市的独特定位,深度融合山海格局、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地域特征,紧扣“好环境、好配套、好服务”核心原则,构建了“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慧便捷、和谐美好”五大维度技术体系,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针对性解决居住小区基础设施配套、防灾减灾措施、绿色智慧发展等关键问题。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大连市新建和改造好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工作。适用于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区、金普新区,其他区、市、县(先导区)可参照执行。《导则》只作为提升小区品质的推荐性技术指导文件,不具有强制性,不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试行过程中,若有意见建议,可及时向市住建局反馈。
1
设施配套健康宜居
《导则》要求小区的配套设施应遵循方便使用、统筹开放、兼顾发展的原则进行配置。好小区应设有满足居民户外休闲、健身等需要的活动场地,并应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小区内各级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空间环境应满足无障碍通行和使用要求,小区停车场和车库的总停车位应设置不少于1%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并应将通行方便、路线短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室外应设置居民体育健身场地及设施,不同功能的健身器具不应少于3项;新建小区应设置专用慢跑道,宽度不应小于1米,材质宜为弹性材料,颜色醒目易识别,且每50米宜配置休息座椅。
小区宜设置综合活动场地、公共绿地、室外休闲场地、公共晾晒区等公共空间,并且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公共空间应设有宜人的公共设施,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公共空间场地宜设有休息座椅、垃圾箱、信息栏、室外充电(DC12V以下)、泛光照明和蚊蝇捕捉器等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宜设置避雨、遮阳措施;垃圾箱宜采用绿化隔离,且配有环卫冲洗设施;物业用房内宜设有公共卫生间,并宜设有无障碍厕位和洗手盆;可设置宠物集中活动场地并设置隔离围栏,场地内配有宠物娱乐、饮水、粪便收集设施。
好小区适当提高配建标准,落实五分钟生活圈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活服务圈,提升功能品质,鼓励增加额外的公众服务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书吧、茶室、中小学课后服务站、儿童室、托老所、公共会客厅、业主食堂、宠物友好设施等,满足小区居民娱乐、休闲、社交等生活需求。配套商业设施应注重高品质化设计,营造舒适宜人的社区商业氛围,鼓励出入口的形象具有特色及标识性。
好小区应充分展现全龄友好的设计理念。《导则》要求应设置适合儿童游乐、老年人休憩的室外活动场地和室内活动空间,宜设置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70平方米,地面坡度不应大于2.5%;同时应对设施进行适老适幼设计与安装;小区宜针对儿童、失智老人等提供防走失关注服务。
2
防灾减灾提高安全性
该《导则》对小区降低高空坠物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围护结构、外部设施、装饰性构件、立体绿化,公共区域的广告牌、公示牌、路灯等安装和维护应满足安全和防护的要求,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或鉴定;对于存在高空坠物风险的区域,应设置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并应实行7×24h的动态监控;在行走区域周边应设置景观绿地、防护设施等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
小区规划选址应避免选在有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
3
绿色智慧和谐美好
好小区应因地制宜推行绿色物业管理模式、方法和制度。在物业服务和技术改造中应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应加强绿色行为宣传和引导、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全部建筑节能水平宜在节能强制标准基础上提升10%。健康建筑及其他绿色高性能建筑的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宜达到10%。小区应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合理规划地上人行和地下车行归家流线,并考虑出租、搬家、急救、快递、垃圾清运等不同车辆的动线,减少干扰,形成连续、人车分流、满足无障碍要求的慢行空间。
交通配套设施宜用可再生能源设备、新型节能技术,并宜满足下列要求:宜采用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路灯;停车场棚等宜建设光伏发电系统。生活垃圾应按当地分类标准分类收集,已完成分类的垃圾收集率应达100%;生活垃圾应全面实行密闭化收集、存储。小区应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渠道和制度。
小区公共区域应设置智慧集成设施,整合通信基站、视频监控、公共广播、一键报警等设施,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应及时为居民提供预警信息。
居民通过移动终端、Web访问等方式,应实现物业费、停车费等生活缴费和查询,实现在线报修、维修状态查询、满意度测评等功能;小区智慧物业服务系统宜具备社区志愿者管理功能,定期组织开展邻里节系列活动,支持居民参与小区服务和活动,建设和谐美好小区。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岳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