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热潮已至,大连准备好了吗?

国内赛事“野蛮生长”乱象频发,本地户外运动发展须未雨绸缪


        近期,荒野生存类赛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湖南张家界“七星山”挑战赛全网播放量突破50亿;与此同时,一位25岁的大连女孩在浙江温州荒岛求生赛中,因食用50只老鼠、35天内体重骤降28斤的表现,成为网络热议焦点。然而,赛事爆火的背后,各类负面消息也随之浮现:无资质办赛、安全员严重缺位、选手违规获取食物、获奖名单疑被“内定”等乱象频发。业内人士指出,此类问题为山海资源丰富、户外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连提供了重要的风险警示。
        赛事火爆
        “七星山”挑战赛全网播放量突破50亿
        近日,湖南张家界“七星山”挑战赛以全网播放量突破50亿的成绩,将荒野求生赛事推向大众视野。本届赛事悬念迭起:冠军可独享20万元奖金及“10天生存任务奖”,高额奖励背后,是选手们各不相同的参赛动机——有人为改善生活而战,有人无火生存41天闯入决赛,还有人攀树学猴、乐在其中。“冷美人”“林北”“苗王”等素人选手也因此迅速走红。
        中国观众对荒野求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早年,英国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节目通过央视等平台引进国内,以其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去头即食”的硬核风格,成为一代人的“求生启蒙”,被誉为“食物链顶端的男人”。随着网络视频平台兴起,其节目也成为年轻人“下饭”必备,并通过二次创作持续传播。
        与此同时,另一名英国探险家埃德·斯坦福德凭借《单挑荒野》等作品受到中国观众关注,其“仅带一台摄像机”的极简风格与贝尔·格里尔斯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推动了国内荒野生存文化的普及。
        2015年,贝尔·格里尔斯参与中国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进一步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也直接带动了本土荒野挑战赛事的兴起。今年11月10日,贝尔·格里尔斯深夜连续点赞三条“七星山”挑战赛选手的参赛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记忆里的男人回来了!”
        乱象频发
        安全管理、生态保护问题突出
        11月18日,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第二季在历经41天的山野角逐后,共有14名参赛选手成功晋级决赛。据官方消息,赛事方为确保安全,不仅为选手配备了一对一的专属保障团队,还动用了定位器与生命监测仪等专业设备,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防线。
        唯一坚持至后期的女选手“冷美人”杨朝芹,在荒野生存37天后因身体不适退赛。她在赛中两度经历生理期,体重下降超过20斤,引发公众对赛事中性别差异与公平性的讨论。有网友指出,女性生理期铁元素流失量可达男性三倍,易引发健康问题导致退赛,并呼吁借鉴国际赛事经验,加强对女性选手的健康保障。如阿拉斯加极限生存赛为女性选手配备的急救包中包含静脉补铁剂,而非洲撒哈拉沙漠挑战赛则强制女性参赛者佩戴血氧监测手环。
        记者梳理发现,荒野求生赛事正呈现口碑与争议并存的复杂局面。张家界七星山挑战赛在同类赛事中脱颖而出;而同期在浙江瑞安举办的东方荒野海岛求生赛则深陷负面泥潭。这场赛事中因25岁的大连女孩赵铁柱获得季军引发关注。她在35天内食用50只老鼠、减重28斤,一度成为网络热点。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这场赛事安全管理的质疑。据了解,赛事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安全保障严重缺失。参赛者普遍反映,承诺的安全员、医疗支援和救援设备均大幅缩水,甚至有女选手烫伤后四天未获专业处理,最终独自就医时已“伤口溃烂”。
        生态保护也是另一大问题。参赛者为搭建庇护所砍伐树木,为取水污染溪流,这些行为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持续干扰。据悉,“七星山荒野挑战赛”2026年度的挑战赛计划引入“生态积分”制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扣减奖金用于修复,并开辟专属比赛区域以减少对核心区的干扰。
        户外探险安全体系存四大短板
        “买个背包,穿一身冲锋衣就自称‘户外专家’,如今不少所谓探险活动,简直是在赌命。”大连市万众应急救援队教官组教官王刚表示,随着荒野求生、户外探险等活动热度攀升,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与行业乱象逐渐浮出水面。当前,国内户外运动主要面临四大短板,亟待引起社会重视。
        问题①   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盲目跟风埋下隐患
        当前,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对野外环境缺乏足够了解,仅凭一时冲动便进入高风险区域。部分新手盲目追求“网红打卡”,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冒雨夜行、穿着休闲鞋登山、忽略防寒物资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自诩经验丰富的“户外人士”也因过度自信,私自离队进入未开放地带,导致遇险概率激增。更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人仅靠网络视频自学技术、自行采购器材便组织探险活动,甚至无法掌握定位、求救等基础安全技能。
        问题②   组织机构专业度不足,“草台班子”泛滥成灾
        “行业准入门槛几乎为零,谁都能自封‘户外领队’。”王刚表示,大量未经注册、缺乏资质的团队活跃于市场中。这些机构通常不核实参与者的身体条件、不签订规范服务协议,甚至夸大路线难度进行宣传。“前一阵,有一位女士咨询购买专业绳索,只因所在户外团要求自购装备进行攀崖,而领队本人却毫无资质认证。”王刚表示,普通民众购买装备后若未经过系统训练,仅靠自行摸索操作,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以绳索为例,救援专用装备与民用保护装置在设计用途和操作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若不加以区分和培训,直接使用将带来巨大风险。
        问题③   监管责任模糊,行业规范严重缺失
        户外运动究竟归谁管?王刚表示,户外运动管理长期存在“多头监管、主体不清”的问题。体育、文旅、公安、林业等部门权责交叉,却缺乏明确牵头机构。相比之下,正规景区内部尚有管理机制,而野外路线及民间自发活动则基本处于监管盲区。王刚补充道,随着社交平台兴起,大量非正规户外招募信息难以有效过滤,个人私下组队行为更难以追踪。整个行业至今未能形成覆盖资质认证、服务流程与安全保障的通用标准。
        问题④   救援体系尚不成熟,成本与风险居高不下
        目前,国内户外救援力量多依赖公益模式运转,而山野救援本身成本高、风险大,队伍长期依赖志愿奉献难以持续。尽管部分地区已探索“违规穿越费用自理”“非法探险予以处罚”等制度,希望通过一些手段提升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但整体而言,覆盖全面、权责清晰的长效救援与保障机制仍有待构建。
        目前,从亲子露营、户外越野到荒野技能研学,我市户外运动形态日趋多元。为防范潜在安全风险,有必要未雨绸缪,加快完善监管措施,引导本地户外运动朝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延伸
        大连山海资源丰富海岛求生活动悄然开启
        大连坐拥壮丽的山海资源与深厚的户外运动传统,为“荒野求生”类活动提供了天然土壤。当荒野挑战在全国爆火之际,大连是否将成为下一站热门地点?
        记者发现,“大连海岛荒野求生”早已悄然兴起。记者看到,在多个组织发布的活动海报上,“极限挑战”“野外生存”等标签引人注目。在一则“海岛求生主题团建”宣传中,活动方写道:“在孤立无援的岛屿环境中,参与者需调动野外知识、体能和意志,直面自然考验。”项目内容也颇为丰富,涵盖摩斯电码联络、捕鱼取火、庇护所搭建等,旨在“融合团队荣誉与趣味体验,激发参与者潜能”。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活动仍以“团建活动”为主,在“极限”标签之下,实际内容偏向安全、趣味的体验导向。
        目前,我市户外市场正快速发展,人们投身其中,不仅为亲近、探索自然,更是在挑战中淬炼坚毅的品格与强健的体魄。然而,与之伴随的安全风险亦不容忽视。今年10月,金普新区一名游客在元宝沟附近登山时不慎踩空,导致意外崴脚,被困山腰。消防救援人员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历经一小时艰难搜救和紧张转移,最终将伤者安全护送下山。今年8月,大连星海公园海域出现引人注目的一幕:一顶帐篷在海面上随波摇晃,帐内竟有两名游客躺卧。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浮动露营”的方式暗藏险情,安全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大连市西岗区万众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赵东斌表示,尽管挑战伴随风险,但大连的户外运动仍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依托山海交融的资源优势、日趋成熟的赛事运营经验以及不断扩大的户外参与人群,大连正逐渐构建起集山地运动、海岛探险、青少年研学、文体旅融合为一体的户外生态体系。
        思考
        本地户外运动面临安全与发展考题
        庄河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探险寻奇、长海县海岛风光旖旎、大连国际徒步大会每年吸引数十万中外爱好者参与……一名从事户外运动的业内人士表示,大连自然资源丰富,为设计“海岛生存”与“丛林穿越”等不同主题和难度的荒野求生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徒步大会等成熟的赛事经验显示出强大的户外运动市场潜力。面对外地赛事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大连有必要未雨绸缪,完善监管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确保本地户外运动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他表示,参加此类活动的参与者须主动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基础生存与风险评估能力;组织机构应提升专业水准,配备合格领队与应急方案;相关部门需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与操作规范。“户外不是玩命,唯有责任与能力并存,才能向更多人传递大连的自然之险与美。”该业内人士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刘宣州禾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