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秋日宴席上的“低调王者”,人们只知它Q弹滋补、鲜醇入味,却少有人懂这位“慢动作大师”的海底生存哲学。它遇敌就吐内脏“弃车保帅”,断体后原地重生;夏天睡大觉,冬天才“打工”;爬得比蜗牛还慢,却藏着海底最绝的生存智慧。它就是黄海渤海沿岸人们常说的“海八珍”之首,学名仿刺参,俗称“辽参”。秋凉一至,它便从深海沙底“苏醒”,成了海鲜市场里最抢手的“滋补硬通货”。
逃生奇招
海底“分身术”与“诱饵包”
在大连长海县的海底礁石区,海参从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它没有螯钳,没有快游的足,却练出了两套“保命绝活”。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姜玉声教授,长期研究北方海参生态。他笑着告诉记者:“仿刺参是‘以柔克刚’的典型,遇到海星、螃蟹这类天敌,它会立刻做两个选择——要么‘吐内脏’,要么‘自切’。”
所谓“吐内脏”,是海参把体内的呼吸树、消化道等器官猛地喷出。这些滑腻的内脏会缠住天敌,就像扔出一个“诱饵包”来争取逃生时间;而“自切”更绝——它会主动把身体断成两三段,天敌吃了一段,剩下的部分能在海底泥沙里慢慢“重生”。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王教授团队曾做过实验:将一只海参切断后放在模拟海域环境中,3个月后断体就能长出新的触手和内脏,6个月后恢复完整体型,“相当于把胳膊砍了还能长新的,这种再生能力在无脊椎动物里都算顶尖”。
渔民常说“海参软,但骨头硬”,指的就是它的生存韧性。要是在潜水采参时不小心碰翻了海参,它会立刻收缩身体,像块黑褐色的“橡皮糖”紧紧贴在礁石上,就算被抓起来,也会通过“缩水”减少受力。凭借“软乎乎的硬脾气”,它在海底活了几亿年。
生存智慧
慢节奏里的“节能大师”
如果说海蟹靠“快”捕猎,海参就靠“慢”活命。它的爬行速度只有每分钟1至2厘米,比蜗牛还慢。但这套“慢生活”法则藏着大智慧。王教授解释:“海参是变温动物,夏天海水温度超过20℃,海底的浮游生物会大量减少,它索性就找个礁石缝或泥沙洞,蜷缩起来开始‘夏眠’——这可不是简单睡觉,而是会停止进食,靠消耗冬天储存的营养过冬,‘夏眠’主要是因为夏季食物少,相当于给自己开了‘深度休眠套餐’。”
到了秋冬,水温降到10℃—15℃,海参就成了海底的“过滤大师”。它没有眼睛,却有5对像“小肉刺”一样的触手,每天会慢悠悠地趴在沙底,用触手不断抓取泥沙,再通过消化道过滤其中的有机碎屑、浮游植物。1只成年海参1天能处理500毫升海水,精准筛选出微米级的食物颗粒,“就像用极细的筛子淘米,只留精华,把泥沙再排出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摄食方式,让它积累了丰富的胶原蛋白和氨基酸,也让秋冬的海参格外饱满。
地域渊源
黄渤海域的“参中精品”
大连、烟台等黄渤海域沿岸,是全国公认的“优质海参产区”。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海洋牧场”环境。这里的海水盐度稳定在30‰左右,水温四季分明,正好适配海参“冬活跃、夏休眠”的习性;海底的岩礁和泥沙底质,既方便海参附着躲避天敌,又能提供充足的有机碎屑作为食物;加上两海交汇带来的洁净水流,减少了污染物堆积。这些条件凑在一起,养出的海参肉质肥厚、刺体饱满,被称为“辽参”中的上品。
“好海参得‘看刺、摸肉、观颜色’。”大连海鲜市场的老摊主张叔,卖了20年海参,一摸就知好坏,“刺要尖而挺,像小圆锥;捏着肉身要Q弹,不软塌;颜色呈深褐或黑褐色,不是统一的亮黑色。这样的海参准是深海里长的,泡发后能涨3倍—5倍,炖出来鲜得能吸溜嘴。”
对大连人来说,秋天吃海参是“滋补刚需”。除了经典的“葱烧海参”,还有凉拌海参、海参豆腐汤、海参小米粥,尤其是小米粥,把泡发好的海参切小块丢进去,煮到粥黏糊糊的,撒点葱花,一口下去又鲜又暖,是老人小孩都爱的秋日暖食。张叔说:“海参不用多复杂的做法,越简单越能凸显鲜味儿,就像它的性格,不张扬但有料。”
在大连,海参不只是滋补食材,更是秋日里的“团圆符号”。婚宴上的葱烧海参,代表“圆满滋补”;家人围坐喝一碗海参小米粥,是降温天里的温暖慰藉。这只爬得慢悠悠的海底“再生达人”,用它的生存智慧,成了海滨城市与秋天最深的联结。吃一口Q弹的海参,就像把大海的温润与坚韧,都融进了秋日的滋味里。
■相关新闻
AI科技为海洋科普注入新活力
大连海洋大学谢韶旺博士带领的校企联合智能技术团队,以AI科技为海洋科普注入新活力。团队依托校企合作的技术优势,将3D打印、物联网技术及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科普实践,打破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整合智能交互技术与海洋知识,把海洋生物习性、生态奥秘等内容转化为可互动的趣味科普场景,借助科技手段让原本专业的海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既强化了科普的科技内核,又以智能化体验提升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海洋科普在趣味与互动中实现科学知识的有效传递。团队用3D打印的海蟹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品国家银奖。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岳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