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京津门户、黄渤海咽喉”的大连旅顺口老铁山岬角,黄海与渤海的海流在此交汇,形成“一山担双海”的独特自然奇观。这座东北最南端的海角,素有“东北天涯海角”美誉,而拥有133年历史的老铁山灯塔就巍然屹立于此。
        老铁山灯塔以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塔内装备的水银浮槽式大型菲涅尔旋转透镜,直径达1.82米,由288块水晶玻璃人工研磨组装而成,射程25海里,堪称近代航海光学仪器的杰作。历经沧桑,这座百年灯塔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日夜守护着往来船舶的航行安全。
        作为航海文明的重要见证,老铁山灯塔获得了多项荣誉:被国际航标协会评选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中国航海学会批准老铁山灯塔航标园为中国首批“航海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之一;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这里成功采集火种;被收录到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被辽宁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大连市评为精神文明规范服务单位和新八景之一;被天津海事局评为五星级文明灯塔。这些殊荣彰显了这座灯塔在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期主人公
        老铁山灯塔守塔人孙辉
        大连人说
        “这座灯塔发出的光,是充满正能量的。无论是航行的船舶,还是追寻人生意义的人,都需要这样一束光——因为它代表着希望。”
        在黄海与渤海交汇的“咽喉”要地——大连旅顺老铁山岬角,每当夜色笼罩海面,两道明黄色的旋转光束便会如约亮起,为穿行于渤海海峡的千帆万船指引归途与航向。它的源头,是拥有133年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文物灯塔——老铁山灯塔。而在这束光的背后,站着一位默默坚守了十四年的守塔人——孙辉。2011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他成为这座百年灯塔的“灯塔长”。十四年的光阴里,他早已成为那束光的一部分。
        初心如磐传承“铁山精神”
        记者通过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联系了老铁山灯塔的守塔人——灯塔长孙辉。他告诉记者,守塔的初心,是一颗由父辈亲手播下的种子。童年的他,曾跟随长辈来到这座百年灯塔,他眼中所见,是前辈们在荒山野岭中开辟道路、在简陋条件下守护光明的身影;心中所感,是他们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从小到大,孙辉的人生阶梯与灯塔的发展轨迹不断交会。“老铁山灯塔,是我成长轨迹中一个不变的坐标。我看着灯塔,也看着守护它的人。”往昔岁月历历在目,孙辉动情地说:“看着老一辈的守塔人,就觉得这份坚守,是一件挺伟大的事。”父辈的言行如同无声的春雨,将“铁山精神”的核心——爱岗敬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悄然浸润成他笃定的信仰与价值追求。
        日复一日守护航程安全
        孙辉的日常工作,是一场与时间和孤独为伴的精细守望。他告诉记者,守塔工作首先是保障灯塔本体及其核心助航功能的可靠——他需要确保庞大的机械传动系统运转顺畅,让重达数吨的百年透镜准时旋转,让光芒在日落后亮起、日出时熄灭;同时,他必须检查油料维护好备用发电机,确保在任何断电情况下灯塔都能即刻复明。其次是维护整个助航体系的现代化设备等,这些都是为过往船舶提供多重安全保障。最后,是日复一日的环境维护与设备巡检,如同为这位“光明的巨人”进行最悉心的照料。
        尽管现代航海科技赋予了导航更多选择,电子定位已成为常态,但孙辉深知灯塔光的不可替代性,当所有电子系统都可能因极端天气失灵或故障时,这道最原始、最物理的光,便是船员们眼中最后且最可靠的保障。“现代航海依赖电子信号,但一旦出现故障或中断,必须有其他方式顶上。”孙辉解释道,“而灯塔的光,是实体,是永不消失的坐标。在危急关头,它往往是船员能依靠的根本。”守护这“根本”,就是他与百年灯塔签署的无言契约。
        精心呵护传承百年文物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铁山灯塔的日常保养工作极具专业性。孙辉每日需要精心擦拭灯塔内部历经百年的铜制设备,这些珍贵文物需要持续的专业养护。“保养工作很细致,必须反复做、坚持做。”孙辉表示,尽管工作内容周而复始,但这是守护文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自动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仍需人工守塔?孙辉解释道,“正因为老铁山灯塔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内部超过百年的传动设备需要人工的精心呵护与定期检查。自动化虽能实现开关灯功能,但这座灯塔承载的不仅是导航功能,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孤独坚守家人深情支持
        守塔生活最大的挑战,是日复一日的孤独。孙辉坦言,一个班次常只有两人值守于山海之间,“孤独感肯定会有”。尽管已守塔十四年,年近不惑,但生病时的思家之情最为难熬。“感冒发烧时,就会特别想家,想念家里人。”所幸,随着信息化条件改善,网络联通了他与山外的世界,为孤寂的守塔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这份坚守的韧性,也源于与老一辈守塔人的精神对话。孙辉时常想起他们当年在没有路、没有车的更艰苦条件下,回家一趟都是奢望。“对比之下,便觉得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家人的全力支持,构筑了孙辉坚守一线的坚实后盾。他动情地表示,家人对此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由于值班制度,他坦言无法很好地兼顾妻子与孩子,对此心怀愧疚。然而,他的家人却将这份牺牲转化为内心的骄傲。“妻子常对孩子说,爸爸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很伟大。”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孩子非但没有怨言,反而觉得“爸爸挺牛的、挺厉害的”。这份来自家庭的认同与鼓励,成了孙辉在孤独中坚持下去的温暖力量。
        光之使命照亮希望之路
        最让孙辉感到自豪的,莫过于亲眼见证灯塔如何成为渔民心中的“归家信号”。他清晰记得陈家村渔民与他的一次闲谈,在一个风急浪高的深夜,渔船返航时天色已晚,海面能见度极低。正当迷茫之际,前方突然出现了老铁山灯塔熟悉的光束。“他们一见那光,心里立刻就踏实了,‘到家了,马上就能进港了’。”这束穿越风浪的光,不仅指引着航向,更安顿着无数悬着的心。“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孙辉动情地说。在他眼中,灯塔本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存在,但正是这束光在关键时刻给予的希望,让它变得无比伟大。“这正印证了我们航保人的那句誓言——‘燃烧自己,照亮航程’。”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就这样与万千船舶的平安、无数家庭的团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技术革新守护初心不变
        十四年间,老铁山灯塔的助航体系经历了全面升级。孙辉亲历了从基础照明到综合导航的转型:“硬件设备不断提升,各种设备陆续更新换代。如今区域视频系统已实现智能化,这些改变标志着灯塔守护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孙辉仍坚持每日巡视时瞭望海面。“人工瞭望不可或缺,”他强调,“要随时关注海上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在他眼中,技术改进的核心是为航行安全构建多重保障:“各项系统互为备份,这个失灵了那个顶上,共同构筑起海上安全的防线。”这种“科技+人力”的双重守护,让百年灯塔在现代航海保障体系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神传承照亮人生航向
        孙辉的守塔情缘始于童年,如今他正将这份守护的使命传递给下一代。“小时候,我跟着父辈来到这座灯塔,看着他们工作;现在我来上班时,也偶尔带着自己的孩子看着我工作。”他深情地说,“孩子从小目睹我在这里的工作,这种体验,就和我当年看着父辈们守护灯塔的感觉一模一样。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传承。”
        在孙辉看来,灯塔的光芒超越其物理功能,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象征。“灯塔为船舶指引航向,人生同样需要内心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他阐释道,“这座灯塔发出的光,是充满正能量的。无论是航行的船舶,还是追寻人生意义的人,都需要这样一束光——因为它代表着希望。”
        
    ■记者手记
        光耀海疆:
        一位守塔人的十四年坚守
        十四年守塔生涯,意味着无数次的缺席与割舍。孙辉坦言,在孩子幼年多病最需要父亲时,他大多不在身边。“孩子感冒发烧,都是爱人独自带去医院。”而每当灯塔设备突发故障,即便正在家中休息,他也必须立即赶回单位抢修。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最让他遗憾的是,“曾答应陪孩子,却因设备紧急故障不得不失约。”
        如今,孙辉依然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座百年灯塔。他精心擦拭着百年镜面,细心维护着古老的传动设备,确保那束象征安全的黄光准时划破海空。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导航设施,更是一段仍在呼吸的历史,一份对生命的庄严承诺。十四年的青春奉献,正是对航标人“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黄渤海交汇处的壮丽景色中,孙辉与百年灯塔共同构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这道风景不仅为万千船舶指引归途,更照亮了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伟大,展现了中国航标人对事业的热爱与奉献。这道光,既是导航的明灯,也是精神的火炬,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熠熠生辉。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赵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