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秋冻”原则还适用吗?
霜降过后,气候由秋天逐渐向冬日转换,此时,大自然呈现出鲜明的气候特征:寒邪渐盛,易损伤脾胃阳气;燥气未退,最易侵袭肺系;万物凋零,人的情绪也容易随之低落悲忧。此时,穿衣保暖还要遵循“秋冻”的原则吗?此时如何科学调整起居饮食以护健康?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苏玉茜做了详细解答。
应对邪寒 保暖摆首位
苏玉茜医生介绍,霜降过后“寒邪当令”,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护住关键部位。包括人体阳气汇聚的头部、与内在脏腑联系紧密的肚脐(神阙穴)以及离心脏最远、经脉众多的脚部,需特别注意防寒。
特别是老年人,不应在此节气继续“秋冻”,要注意四肢保暖;年轻人也要减少露脚踝,以防足部或膝关节受凉。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对于身体阳虚、气虚之人,可用艾叶、花椒、干姜等温热之品水煮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祛寒保暖的功效。
敛阳舒肺 早睡亦早起
苏玉茜医生介绍,霜降过后逐渐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也是保养阳气之季,人们的起居时间应顺应时令早睡早起。早睡可使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保证睡眠充足,还可以缓解秋乏。大家要继续坚持睡“子午觉”,每日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宜。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导致口鼻干燥、皮肤干痒甚至咳嗽。饮食上应注重滋阴,可多食用银耳、百合、梨、蜂蜜、芝麻等柔润食材,以润肺生津,缓解秋燥;要省辛增酸养肝气:依据中医理论,秋季肺金当令,金旺易克肝木,因此饮食上应注意“省辛增酸”,即减少辛辣发散之物(如辣椒)以免助肺金克肝,并适当增加石榴、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的摄入,酸味入肝,有助滋养肝气。
动静结合 避免过汗
苏玉茜强调,此时节人体阳气收敛,过量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反而可能耗伤阳气与津液。运动强度应以身体微微发热、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因为中医认为秋季主收敛,出汗太多容易伤阳,一旦阳气耗损,就会引发疾病。
运动方式上,宜选择动作舒缓、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这些运动能调畅气血、强健筋骨,又不易过度消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昼夜温差大,清晨地面寒气较重,且污染物不易扩散,过早外出锻炼,易受寒邪侵袭,可能诱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外出锻炼最好选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