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岛晨报小记者团活动继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相继登场。从公共安全常识的学习,到环保理念的增强,再到新知识新技能的解锁,都让小记者们沉浸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活动1
沉浸式解锁公交知识与安全技能
近日,半岛晨报小记者团的十余名成员带着对公共交通的好奇,走进大连公交集团汽车二分公司,开启了一场“探秘公交运营,学习安全知识”的研学之旅。通过“理论学习+智能参观+实操体验”的形式,小记者们沉浸式了解公交百年发展历程,掌握出行安全技能,为青少年安全出行注入实践力量。
研学首站设在同德路会议室。汽车二分公司的公交青年主播李庆洋以“公交百年变迁”为主题,用老照片、短视频串联起大连公交的发展脉络,从大连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到改革开放后的燃油客车,再到如今零排放的新能源公交,每一段历程都让小记者们惊叹不已。随后的乘车安全课堂上,工作人员结合动画案例,细致讲解了“不把头手伸出窗外”“有序上下车”“遇紧急情况找司机求助”等常识,还特别针对小记者群体,提醒他们保管好随身物品、拒绝陌生人不合理请求。
离开会议室,小记者们走进智能调度中心,近距离感受公交“智慧大脑”的魅力。调度大厅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线路公交车的位置、客流密度、运行速度等数据,调度员手指轻点,就能向驾驶员发送“高峰加密班次”“绕行拥堵路段”等指令。“原来公交车不是随便开的,有‘指挥官’在背后调度!”一名小记者边记笔记边感叹。调度员还现场给大家讲解了当某站点客流突增,可以通过系统增派车辆,小记者们围着屏幕,眼中满是好奇与敬佩。最后,参观活动移至公交车厢,开启安全实操体验。公交青年志愿者逐一讲解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安全锤需敲击车窗四角,灭火器要先拔保险销再按压,紧急逃生阀需旋转开启。随后模拟“车辆故障逃生”场景,小记者们在指导下弯腰护头,沿车厢两侧快速撤离。“以前不知道安全锤怎么用,现在学会了,以后遇到危险就不怕了!”小记者举着笔记自豪地说。
活动2
零距离感受垃圾变废为宝全过程
10月22日,半岛晨报小记者团走进大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深能环保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以“探索环保奥秘,点亮绿色未来”为主题的环保科普活动。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感受,小记者们零距离探寻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大连深能环保有限公司能源生态园作为大连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和“零填埋”,每日处理生活垃圾达2250吨。活动中,小记者们依次实地参观了实时监测锅炉温度等数据的中央控制室,以及卸料大厅、余热锅炉、除渣间、烟气处理车间、汽机运转平台等关键场所。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生动讲解了垃圾焚烧发电工艺流程、炉渣的利用方式、烟气的处理工艺等专业知识。小记者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垃圾吊控制室的场景让不少小记者惊叹不已。看着工作人员熟练操作吊控机清理垃圾,有孩子忍不住惊呼:“这是大号抓娃娃机!这工作真有趣!”一位小记者在活动后表示,这次参观让他对现代化垃圾处理有了全新认识,绿色环保理念在心中悄然扎根。
活动3
亲身见证一滴污水的“奇幻漂流”
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去了哪里?它们是如何由“浊”变“清”的?10月26日,半岛晨报小记者团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大连光大水务寺儿沟污水处理厂,亲身见证了一滴污水历经“千辛万苦”重归清澈的全程,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环保实践课。
工程师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污水处理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污水处理就像给污水‘洗澡’,要经过很多道‘关卡’,去掉它身上的‘灰尘’和‘病菌’。”紧接着,辅导老师现场演示了污水处理小实验,当看到一杯浑浊不堪的污水,经过絮凝、沉淀等步骤后,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时,小记者们发出了阵阵惊叹,对科学的神奇力量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理论学习之后,是更为震撼的实地探访。跟随着工程师的脚步,小记者依次参观了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砂池、生物反应池、二沉池等一系列巨型设施。站在庞大的污水处理池边,看着乌黑发臭的污水在池中翻滚,闻着空气中特殊的味道,小记者们真切感受到了污水处理的艰巨性与必要性。
本组稿件由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邵金龙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