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还剩五千元洗浴中心已注销
店方声称装修,会员苦等一年
“难道我们会员卡里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市民韩先生和表弟一家人经常到位于沙河口区西南路的圣水东方洗浴休闲。去年下半年,他们发现该洗浴中心关门了。起初,店方表示正在装修,请会员耐心等待。然而一年过去,韩先生没有等来重新开业的消息,反而得知洗浴中心所属公司已经注销,这让包括他在内的众多会员措手不及。此前为享受优惠而充值的数千元资金,如今面临“打水漂”的困境。记者调查证实,该企业确已注销。法律界人士指出,商家在注销前有义务清偿债务,消费者有权向企业经营者主张退还卡内余额。目前,有关部门已介入处理此事。
常去的洗浴中心突然关门
韩先生家住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南路附近,退休后,他和妻子喜欢到洗浴中心休闲放松。位于西南路的圣水东方洗浴因性价比高、服务周到、设施完善,且菜品味道好、分量足,逐渐成为老两口常去的休闲场所。五六年前,为方便消费,韩先生和妻子各自办理了会员卡。“每次卡内余额用完了,我们就会再次充值。”韩先生说。
后来,住在东港的表弟蓝先生和妻子也定期加入他们的休闲聚会,蓝先生同样办理了会员卡。“我们四个人每次的洗浴消费四五百元,加上吃饭一两百元,合计六七百元。”韩先生介绍,“我们聚会的频率不固定,有时隔一阵子去一次,有时间隔久一些。为了不让某一家一直承担开销,我们一般轮流请客,所以几家会员卡里都保持一定余额,快用完时就及时充值。”
2023年10月8日,韩先生和表弟两家人再次来到“圣水东方”。当天店内正推出充值优惠活动,“虽然几张卡里还有余款,但考虑到以后常来,加上充值有赠送,比较划算,我和表弟就分别往各自的卡里又充了3000元。”之后几个月,两家人依然定期在此聚会,直到去年8月。“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去消费。再去时,发现店门已关,门口贴了告示,说是‘装修暂停营业’。”韩先生当时并未多想,以为只是临时装修。
苦等一年发现公司已注销
然而,两个月过去,洗浴中心仍未重新开业。韩先生通过微信联系店内工作人员,对方仍一再承诺只是暂时停业,以后会恢复营业。
时间一晃到了今年9月,韩先生发现该场所不仅没有恢复营业,反而得知圣水东方洗浴所属的“沙河口区圣水东方休闲酒店”已办理注销手续。“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韩先生气愤地说,“店家关门没有提前通知会员,之后还一直以‘装修’为借口拖延、敷衍。结果我们等了一年,等来的却是注销的消息。我们几张卡里加起来还有不少余额,从关门到现在,洗浴方面没有任何人出面说明。难道我们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
韩先生估算,几张会员卡内的剩余金额“加起来怎么也得超过5000元”。如今,他已无法联系到该洗浴中心的任何工作人员。据韩先生透露,这家店规模不小,办卡的顾客众多,“现在店一关,和我们一样卡里还有钱没处退的会员,恐怕不在少数。”
有关部门已介入处理
记者随后在电商平台查询,发现该商家页面均显示为“暂停营业”。在用户评价区,有消费者对洗浴中心关门表示不舍,也有不少消费者对会员卡中的余额不知如何处理,言语中透露着无奈与焦急。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记者通过企查查平台查询发现,沙河口区圣水东方休闲酒店成立于2015年10月22日,经营者为牟某某,企业类型为个体工商户。今年9月4日,该企业的经营状态从“存续”变更为“注销”。这一信息印证了店铺已停止运营,使得众多会员的预付资金追回问题更显棘手。记者试图联系这家洗浴中心,但企查查上所留的手机号码处于关机状态。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沙河口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接到消费者关于圣水东方洗浴关门、会员卡余额无处退的投诉后,他们立即介入,多次尝试联系企业负责人协调,并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竭力帮助群众减少损失。
律师说法
洗浴中心注销,储值卡余额应退还
全国普法为民好榜样、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表示,洗浴中心储值卡属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构成消费合同关系。若洗浴中心因注销导致无法继续提供服务,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余额。
消费者向洗浴中心支付相应款项,洗浴中心承诺以优惠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双方的服务合同即告成立并生效。洗浴中心在未解除服务合同的情况下注销,表明其不再继续履行合同。依照相关规定,洗浴中心在注销前应当先行清理债务。如无法联系到消费者,应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具书面承诺书,承诺由企业注册登记人对所欠债务承担清偿义务。因此,若企业在注销前未清理储值卡债务,消费者可在企业注销后向企业开办人主张权利。
消费者选择服务的自主权受法律保护。洗浴中心作为经营者,不得强制缔约,不得强制消费者接受服务,也不得在售卡后拒绝提供服务。在洗浴中心注销或停业的情况下,消费者客观上已无法继续接受服务,因此有权选择解除服务合同,并要求退还尚未消费的费用。
王金海律师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长期性服务时,应对经营者的声誉和经营状况进行适当考察。若商家已注销,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注销时间、清算报告等信息,确认是否存在未清偿债务。一旦发生类似情况,消费者可依法追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责任,或向个体经营者主张个人民事赔偿责任。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