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综治中心已全部规范化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800余件
10月21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振喜、市法院副院长丁彦文、市司法局副局长秦保清、西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华起、普兰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牟明凯介绍相关情况。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简称综治中心,是集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和依法治理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化解和为民服务平台。
市委政法委
以县级综治中心为重点全面加快规范化建设
据了解,我市综治中心建设工作起步比较早,基础比较好,早在2015年,就参与全国《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8年,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我市在全国第一次新时代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上作了“综治中心+”经验介绍。
去年11月,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相继就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大连市迅速行动,市委、市政府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全市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上级要求,部署以县级综治中心为重点,全面加快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6月底前,县级综治中心要实现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市委更是明确要求“建好综治中心、更要用好综治中心”。
大连法院
以司法力量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大连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立案调解、法律指导、速裁快审等职能,切实以司法力量助力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
构建纠纷闭环化解机制,打造综合治理新模式。结合大连法院工作实际,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行的实施细则》,规范法院与综治中心各调解组织矛盾纠纷化解对接流程,建立法院立案调解工作与综治中心治理功能相互分流、衔接、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实现纠纷从咨询、立案到调解、速裁的闭环化解。
推动实质性派员入驻,充实综治中心解纷力量。全市12家基层法院通过派驻诉服团队、设立联络人等方式,在属地综治中心开展工作。目前,已派驻法官13人、法官助理19人、书记员4人,吸纳退休法官1人、调解员36人。目前,全市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就地化解矛盾纠纷346件,涉及金额544.4万元;速裁快审案件234件,涉案金额358.1万元;调解不成导入诉讼程序270件,应用示范文本案件309件,派驻团队指导调解319件,开展调解培训51次。
市司法局
推动人民调解深度融入综治中心建设
大连市司法局以“一站式解纷”为目标,推动人民调解深度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出具有大连特色的基层治理“调解名片”,让矛盾化解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
推进全面入驻,发挥调解作用。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相互配合的调解化解机制,形成高度汇聚的规模效应,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县级综治中心共入驻人民调解室10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38名,依托县级综治中心共调解矛盾纠纷1673件。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色。中山区创新“分流指派+联调联处”双机制,分类梳理纠纷后精准指派调解组织,重大疑难纠纷联动综治、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攻坚;西岗区推动商事、家事等5家行业性调委会集群入驻,联合工商联服务企业,畅通“诉调对接”平台,今年联合法院培训70余名调解员,多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西岗区
三措并举打造家门口的“解忧站”
西岗区综治中心位于胜利东路333号,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作为全市首家完成规范化建设的区级综治中心,自4月2日运行以来,通过“实体化、专业化、数字化”三措并举,有效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成为服务辖区30万百姓家门口的“解忧站”。
聚焦实体化运行,强基固本增便利。匠心打造“和”文化,制定首接首办、分类处置等12个运行机制,打造18个标准化调解室,让一桩桩烦心事在法与理的交融中烟消云散。聚焦专业化整合,合力增效强实战。中心采用“10+N+X”模式,有机整合公安、法院等10个部门常驻,教育、卫健等N个部门轮驻,广泛吸纳律师、金牌调解员等专业力量,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实现了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的目标。聚焦数字化赋能,智慧联动添助力。中心深度融合“12345”平台、“110”警情等8个线上渠道和线下窗口,实现对矛盾的全周期智慧管控。通过“大连市综治信息化平台”大数据分析研判,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行业领域,及时预警,加强源头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普兰店区
根据区域特点推出“四化四促”工作法
普兰店区综治中心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投入运行,中心位于古城路105号,根据涉农区域“地域广、诉求杂、季节性强”的特点,推出“四化四促”工作法。
动态进驻精准化,促涉农需求高效响应。推行“动态常驻”机制,根据农时节点(如春耕、秋收、农民工务工旺季等),动态调整相关部门阶段性入驻。
受理督办闭环化,促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依托大连市综治信息化平台,用“数据多跑路”替代“群众多跑腿”。
矛盾纠纷数据化,促风险隐患前置化解。以“纠纷数据库”为核心,精准投放治理资源,推动矛盾治理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
力量聚合高效化,促群防群治效能提升。打破部门壁垒,将基层各条线专员及志愿者力量整合为一支队伍,实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治理成效。
六方面工作“建好”县级综治中心
①严格场所选址标准:将“一楼、临街、便利”作为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条刚性指标,全市县级综治中心均选择在辖区人员相对密集、交通便利、群众容易找到的地方,并在地图软件上进行重新标注,方便群众到综治中心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②明确隶属指导关系:重新明确了指导和隶属关系,明确了综治中心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由同级党委政法委和乡镇(街道)政法委员进行工作统筹、政策指导。
③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充分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大连辨识度的县级综治中心,在一楼集中设立群众接待大厅,依次设立服务群众窗口,开辟信访矛盾联合接待调处、公共法律服务、仲裁诉讼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功能区,在末端设置了仲裁庭、速裁庭。各地区还结合本地实际,体现治理特色,比如,长海县突出海岛特点,在综治中心设立了“渔事商量点”等特色调解室。
④着力提供优质服务:在硬件建设上,服务设施突出了人性化设计,包括张贴醒目的办事指引、安装信息公示大屏、设置引导台和“一窗受理”窗口等,在细节方面处处体现温馨暖心,让群众有舒适便捷的办事体验。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一窗通办”“首问负责”“督办落实”等14项内部管理制度和9项配套制度,保证群众来中心能办事、办成事。
⑤配强解纷资源力量:各县级综治中心都入驻了一批群众信任度比较高的金牌调解员,比如金普新区“王国辉调解工作室”、甘井子区“李大姐调解室”等,旅顺口区还建立了由近80名调解骨干组成的“调解人才库”,满足群众多元解纷需要。
⑥注重信息赋能增效:县级综治中心这次迭代,“智慧大脑”也是其中的亮点。对大连市综治信息化平台功能进行优化,建立业务流转、分析研判、督办落实等管理系统,矛盾纠纷实现“一案一码”、有序分流、交办落实,全程可查询可追溯,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信息共享、工作联动,提升工作效率和智慧化水平。
秉持“三办”原则“用好”县级综治中心
让群众的诉求有人办
群众到县级综治中心来,不仅可以享受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司法救助、心理咨询等多样化“一站式”的服务项目,更重要的是群众的诉求,在这里能得到有效回应。同时,积极推动县级综治中心走下去,比如,中山区综治中心组织派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深入社区、走进群众,主动去发现并帮助基层解决群众身边的忧心事、烦心事。
让群众的诉求依法办
县级综治中心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全社会法治建设的一扇“窗口”。政法单位、执法部门、群团组织等12家单位联合参与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法治化“路线图”设置解纷流程,选派精干力量入驻,通过整合资源、集成力量,在依法解决群众诉求上形成合力,实现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沙河口区综治中心运行初期,就利用速裁法庭,成功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截至9月末,该中心仲裁庭、速裁庭合计受理案件215件,结案207件,全区信访初访案件下降了28.36%。
让群众的诉求满意办
坚持竭诚服务、调解优先,发挥人民调解、专业调解的作用,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中心还配有心理服务专家,不仅解“事结”,更解“心结”。这些调解和心理服务对群众都是无偿提供的。对一些疑难纠纷、调解不成的,再发挥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手段作用,用好诉讼、法律监督等兜底程序,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群众的问题。
截至目前
我市县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群众现场咨询
3000余人次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5800余件
办结劳动监察和仲裁案件
800余件
解决群众信访诉求
1700余件
受理和化解矛盾纠纷数量都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推进解决了一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化解了百姓的忧心事。
下一步
我市将聚焦进一步用好县级综治中心这个关键,在全市开展综治中心提质增效活动,推动县级综治中心资源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质变,实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同时,加快推进市级、乡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优化信息化系统,增加线上预约、视频解纷等功能,构建更为科学、完整的联动解纷体系,让综治中心更加贴近百姓、便利百姓、服务好百姓。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