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十二年间挽救六条生命
曾赴利比里亚维和,获两个二等功“他用善举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本期主人公
退役军人王立军
大连人说
“谁看到了都会上前拉一把。救人是本能,也是责任。”
10月6日晚6点,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旅顺口区长城高速收费站通往旅顺北路路段的高架桥护栏外却站着一名少女。危急时刻,一双手奋力伸出,将已悬在护栏外的她牢牢拽住……当时,退役军人王立军正驾车赶往甘井子区营平路与亲友团聚。途中,他敏锐察觉快速路边有一道黑影,随即掉头折返。他冒着被拽落的危险,将女孩从“死神”手里奋力拉回。
据了解,王立军从军24年,曾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现已退役转业。这已是他日常生活中挽救的第六条生命。面对女孩家人的连连致谢,他说:“救人是本能,也是责任。”
施救 中秋团圆夜,归家途中拽回轻生少女
10月6日晚6点,夜幕将启,四野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色里。王立军住在甘井子区营平路的双台沟村,正值中秋团圆夜,亲朋好友都相聚在一起在家里等着他吃晚饭。
他一路驾车疾驰,在长城高速收费站附近驶往旅顺北路方向的路段,他敏锐地注意到高架桥护栏外有一个黑影在晃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个人警觉性,他立即在前方安全区域掉转车头返回现场。只见一名身着黑衣黑裤的少女站在护栏外,看样子不过十四五岁,而她脚下水泥台不足10cm宽。他将车紧急停靠在路边,甚至来不及查看因慌乱掉头而被剐蹭的车尾。
“你要干什么!”王立军一个箭步冲上前,他迅速探伸出左手,牢牢抓住女孩的右手臂。然而女孩决然向外扑去,巨大的下坠惯性将他上半身也带出了护栏。千钧一发之际,王立军右臂一把搂住女孩脖颈,全身发力,硬是将她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惊险 二十米高的桥墩,若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发生什么事情了,你父母在哪里,家在哪里?”王立军询问女孩家庭情况,可女孩只是站在路边一直哭。看着哭泣的女孩,王立军回过神来,此刻他才真正看清桥下的景象,约二十米高的桥墩下方,是冷硬的水泥地面与铁轨。“平日里扛一百八十斤的水泥袋不在话下,可拉住这孩子,却像在拽两百斤的秤砣。”王立军回忆道。那一瞬间下坠的力量远超想象,若不是他身体素质过硬,恐怕早已被带出护栏。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事后回想仍忍不住后怕:“若真被她拽下去,中秋的团圆饭,我也就赶不上了。”
再三追问下,他得知女孩住在附近,于是他决定亲自将女孩送回家。“小姑娘大概说了一下家庭情况,我发现她的手机都已经没电关机了,孩子情绪也比较低落。”王立军说,当车停在女孩姥姥姥爷家门口时,两位老人正等着外孙女回来吃饺子。
尽管女孩在车上再三请求他不要将事发经过告诉家人,王立军虽口头应下,心中却仍放不下。临别时,他看着手捧饺子相送的孩子姥爷,还是忍不住委婉提醒:“放假期间别让孩子独自外出。今晚我若是晚到10秒,孩子就吃不上这顿饺子了。”老人闻言顿时会意,连声道谢中红了眼眶。
义举 十二年间,他已救回六条生命
“爸爸,你怎么才回来?全家都在等你开饭呢。”刚踏进家门,王立军13岁的儿子就迎上来问道。看着一家人关切的目光,他轻描淡写地挥挥手:“路上救了个人,送她回家,耽误了一会儿。”
这样的回答,家人早已不陌生。毕竟,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救人。
十二年间,王立军先后救回了六条生命。
最早一次可追溯到2013年夏天,他正在休假。一对年轻男女驾驶小艇出海时遭遇风浪,船只倾覆,二人落水遇险。王立军闻声而动,立即驾艇搜救,成功将一名女子救上岸。
2016年10月,他刚离开部队不久,又遇上两名钓友在大黑石二砣子岛不慎落水。当时海面刮起了大风,二人在水里泡了近4个小时,呼救声也渐渐微弱。王立军听到求救声后,独自驾艇出海施救,将两人及时带回。若再晚一些,他们很可能因失温面临生命危险。
而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8年。王立军在燕窝岭挽救一对跳崖夫妻时,左腿不慎别进石缝,造成粉碎性骨折。两次手术、两块钢板、十七根钢钉、上百针缝合,虽然疼痛的代价让他难熬,但他并不后悔救人。至今,每逢阴雨天,伤处仍会隐隐作痛。
“你看叔叔这条腿,当初断成三截。”在高速路上劝导轻生女孩时,他曾撩起裤腿,平静地说道,“你要是真跳下去,不死也残,往后的人生该怎么办?”他用朴实话语,试图点醒一个年轻人摇摇欲坠的未来。
本色 退役维和军人获2个二等功
10月12日,记者见到王立军时,他一身迷彩服整洁挺括,办公室也收拾得一尘不染。军功章在柜中静静陈列,桌面上除了一套待客茶具,再无他物。
“当了24年兵,部队的习惯已经融进日常了。”他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拿起一个印有部队标识的旧水杯,款式虽然老旧,却擦拭得干净明亮,“现在让我穿休闲装,反而浑身不自在。”
王立军1974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1992年,他来到大连参军。短短两年间,他因表现突出,就荣立三等功。1996年,他考入军校,机缘巧合之下,竟又被分配回位于大连旅顺的部队。“我特别喜欢大连,没想到还能再回来,我格外珍惜在大连的每一天。”他言语间仍带着当年的欣喜。
2004年底,他通过严格选拔,成为全国275名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军人之一。枪林弹雨的战场,让他对生命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24载军旅生涯,他共荣获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他表示,每一枚奖章背后,都是与钢枪为伴、与汗水为盟的难忘日子。
2016年,王立军为照顾家庭,作为副团长从部队退役。如今他帮家里管理海参养殖,还担任黑马救援队双台沟基地负责人。每天清晨6点,他依旧准点起床锻炼,听军歌、看军事新闻。上午巡护海参,傍晚收工后仍不忘关注《新闻联播》与部队动态。闲暇时,他最开心的事就是了解老部队的新变化,和战友聊聊近况。“这颗心,永远都在部队里。”他说,军人本色,早已刻进骨子里了。
担当 救人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10月13日,获救女孩的母亲通过微信向王立军致以谢意:“这份恩情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一定要当面谢您。”女孩母亲表示,若不是王立军及时相救,后果不堪设想,王立军挽救的不是一条生命更是一个家庭。“谁看到了都会上前拉一把。”王立军表示,除了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在特殊时期也曾多次捐赠物资,默默参与公益。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誉,他始终认为这只是“分内之事”。
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源于他始终铭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也曾是维和部队的一员。他说:“绝不能给军人抹黑。”此外,他也难忘父亲曾是“全国学雷锋标兵”,自己从小就在“学好人、做好事”的家风中成长。
“在王立军身上,担当不是一时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的本能;善行不是刻意的高光,而是自然的习惯。”与王立军同村的村民于先生表示,他从维和军人转变成守护身边陌生人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善举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刘宣州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