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的盐会带来怎样的健康风险?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自古以来素有“百味之首”的称号,但“滋味”不可多得,每天能摄入多少盐大有讲究。因为当摄入过量时,它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身体负担,悄然成为健康的潜在威胁。上周是第7个中国减盐周。如何科学选购低盐产品?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家庭低盐饮食习惯?针对这些问题,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营养科主任李宾做了详细解答。
每一勺多余的盐都是给血管“施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但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实际摄入量远高于此推荐值,平均每日达到了10.5克,北方居民的日均盐摄入量甚至更高。
李宾介绍,研究表明,个体血压水平与其摄入的氯化钠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摄入高盐饮食后,血压会明显升高;而限制盐的摄入则有助于使升高的血压下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地域特征,这与北方居民日常饮食中盐分摄入普遍超标密切相关。
李宾介绍,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摄入的钠离子会打破体内的水盐平衡。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身体会潴留更多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加大对血管壁的压力,引发血压升高。长期血压增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多重严重危害。它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
盐分超标+幽门螺杆菌使胃癌风险加倍
李宾介绍,盐分超标与血压的关系很多人都了解,但是不能忽视盐分超标与胃癌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众多危险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高盐饮食的关联尤为突出。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使其防御能力下降。这种损伤为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侵袭创造了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高盐环境还能增强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饮食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一种“双向促进”的恶性循环:高盐饮食破坏胃环境并增强幽门螺杆菌毒性,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又进一步加剧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二者协同作用,显著提升胃癌的患病风险。此外,盐分超标使肾脏在排出过量钠的同时会携带钙质一同流失,长期如此易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高盐饮食还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超重的隐患等。
这些技巧助你告别高盐饮食
李宾主任提示,控制食盐摄入的关键在于控制“钠”的总量。平时千万别忽视那些披着“非咸味”外衣的“隐形盐”大户。许多加工食品的钠含量高得惊人,它们才是日常钠摄入的真正黑洞。比如榨菜每100克含盐量≈15克;火腿肠每100克含盐量≈3.5克;普通白面包每100克含盐量≈1.1克。
如何巧妙控盐呢?李宾建议可以巧用控盐勺,控制加盐时机。控盐勺一般为2g的标准容量,它可是你厨房里的“精准控盐神器”。用它添加食盐,能轻松告别“随手一撒”的模糊操作。
此外,怎么能让咸味更给力、用盐量更少?李宾提示,关键在时机!在菜品即将出锅前,是撒盐的黄金时刻。这时盐分能均匀附着在食物表面,随着热气微微溶解,只需少量就能带来强烈的咸鲜口感。比起早早放盐沉入汤汁或食材内部,可明显提升菜品咸度,提高口感。可以选择低钠盐,低钠盐是由70%氯化钠和30%氯化钾组成,可以减盐不减咸,在相同使用量的情况下,减少钠的摄入,促进健康。同时可尽量选择紫菜、菠菜、香蕉等天然高钾食材,能帮助人体实现钠钾平衡,降低血管压力,对健康大有裨益。烹饪过程中,要善用天然调味。食物中有很多具有独特风味的天然食物,通过酸、甜、辣、香等等天然味道的组合,提升食物的味觉复杂度,减少烹饪用盐量,保持食材原味。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