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回应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
葡萄表皮的“白霜”是不是农药残留?
9月20日上午,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大连广播电视台FM103.3新闻综合广播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节目中,就我市的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惠农政策补贴等相关话题与听众朋友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问:想问一下咱大连的农业部门对农药残留如何监管?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残留真的像网上说得那么厉害吗?
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李轶超: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我们农业农村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农药残留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管理。具体措施:一是在产前严格实行农药登记和许可制度,全面禁止、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在产中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比如近几年,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了韭菜、芹菜靶向攻关技术示范项目,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毒死蜱等蔬菜禁用药物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防治韭蛆等病虫害效果显著。指导农户采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方法,实现农药使用减量化。三是在产后加强监管,对本地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和小宗特色农产品实施周期性监测,同时各乡镇(街道)也开展快速监测。大连本地产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大家可以放心购买、食用。
问:樱桃季的时候总能看到“双果樱桃”,价格要比正常的樱桃低,这种樱桃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农业研究部正高级农艺师郑玮:双子果产生的原因并非很多人认为的是由于化学药剂喷洒导致的,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在花芽分化的器官形成期的高温干燥造成的,但在早期的花芽生理分化期温度影响不大,是生理分化结束,开始花器官形成时高温干燥就诱发产生双子果等畸形果。另外双子果的产生与品种的遗传特性也有关系,与栽培技术也有很大的关系。高温干旱季节可以通过土肥水管理调节,在补充养分的同时,增加果园湿度,可明显减少双子果现象的发生。
问:我想了解一下,食品安全监测都监测哪些品种?如何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大队长张广军:农产品是个大概念,涵盖了全市当季大宗农产品和区域重点特色农产品。针对大连地区种养殖特点我们明确了重点品种可以用“1334”来概括,1枚鸡蛋,三种畜禽,即白羽肉鸡、肉牛、肉羊,三棵菜是豇豆、芹菜、韭菜,四个果是大樱桃、苹果、草莓、蓝莓。监测项目,在蔬菜水果中我们监测共75种农药,主要包括甲胺磷、对硫磷、六六六等禁用农药9项;氧乐果、毒死蜱、灭多威等限用农药12项;氟氯氰菊酯、吡虫啉、灭蝇胺等常规农业54项。在肉蛋奶中我们监测共45项兽药,禽蛋中监测产蛋期禁用的药物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等,生鲜乳当中主要监测阿维菌素和三聚氰胺。
■热点问答
问:葡萄下来了,小孙女特别爱吃葡萄,想问一下,葡萄表皮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吗,小孩吃有没有危害?
答:葡萄是我市目前应季的主要水果,很多消费者看到葡萄表面上一层白白的都会怀疑是不是农药残留,不敢买也不敢吃,其实这不是农药,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也叫果粉,对人体无害,主要是为了保护葡萄,阻止病菌侵染,也可以防止水分流失过快皱缩,像蓝莓、西梅等水果表面也有这种现象,白霜不仅不是农药残留,反而说明水果比较新鲜。大家清洗后就可以食用,完全可以放心。
问:现在的无籽西瓜、无籽葡萄,感觉违背自然规律,听说都是用避孕药之类的激素催熟的,对身体是不是有害?
答:很多消费者对无籽水果的培育原理不了解,所以不敢吃。先说一下无籽西瓜,无籽西瓜是通过植物杂交技术获得的,并非激素的产物。具体来说,无籽西瓜是由二倍体西瓜(2n)与四倍体西瓜(4n)杂交而成的三倍体西瓜(3n)。由于三倍体西瓜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所以它无法产生种子。这样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植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而非化学激素的作用。再来说一下无籽葡萄,最早的无籽葡萄品种也是通过自然突变发现,并在之后的育种中通过选择性繁殖得以推广。现代育种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来控制种子的发育,从而培育出无籽品种。赤霉素在培育过程中使用量非常少,水果成熟后就已经降解,不会残留在水果中。特别说明一下,像赤霉素这样的植物激素与我们熟知的性激素、类固醇激素等动物激素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们不具备动物激素的生理活性,食用后也不会在人体内发挥类似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无籽水果在营养成分上与有籽水果无异,认为食用无籽水果会摄入有害激素,是一种误解,可以放心食用。
据大连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