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大连前程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胡皓凯的名字格外响亮。他接连斩获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二等奖,“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省赛金牌等多项重磅荣誉。从生命科学到通信芯片,再到智能设计,这位少年用跨越学科的卓越才华,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传奇。
从“普通”到“卓越”
热爱是唯一的答案
当问及成功的秘诀,胡皓凯引用了《论语》中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他而言,“热爱”是一切故事的起点和终点。
如今在竞赛场上光芒四射的他,在高一班主任刘美老师的第一印象里,曾是个“普通”的学生。课堂上的他安静专注,紧跟着老师的思路,笔记本总是条理清晰。命运的转折点,源于他对生物学科萌发的浓厚兴趣和刘美老师的鼓励。“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想参加生物竞赛,我告诉他既然想,咱们就试试呗。”刘美老师回忆道。
正是这份“试试”的勇气,打开了他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在备赛生物竞赛时,他结识了指导教师官毅教授,由此对通信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一个独特的“跨界”融合思路在他脑中诞生:他将生物奥赛中学到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创新性地应用到通信科技大赛的智能胰岛素泵设计中。“两个竞赛在我这里并不冲突”,胡皓凯说,“将生物学知识与通讯技术联系到一起,既完成了生物奥赛的备赛,也完成了通信科技大赛的课题。”
高效与坚韧
学霸背后的时间管理与心态哲学
同时兼顾高三学业和多项高难度竞赛,其压力可想而知。胡皓凯有着极其清晰的时间管理法则:“高三的首要目标是高考,备赛必须建立在‘不拖垮学业’的基础上。”
他巧妙地将备赛任务融入时间的缝隙,课上高效听讲,夯实基础;利用课间、晚自习最后1小时等“碎片时间”进行思考和小任务;周末则拿出固定的2-3小时作为“整块时间”进行攻坚。他严格将每周备赛总时长控制在10小时内,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学业精力。
征程绝非一帆风顺。面对系统调试失败、方案屡次碰壁的瓶颈期,他自有一套化解方法:“先‘暂停’不内耗,不再执着于当前方案。”他会转而研究同类优质案例,让思路“松下来”,再重新拆解问题、寻找根源“瓶颈本质在于‘现有能力跟不上目标’,与其焦虑,不如把它当成‘该补短板’的信号。”这种超越年龄的冷静与坚韧,是他能一路闯关夺隘的重要法宝。
感恩与梦想
一颗希望“帮助更多人”的初心
载誉归来,胡皓凯最常提起的是感恩。他特别感谢学校提供的开放实验室和资源平台,感谢官毅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家人深夜送来的热汤,更感谢班主任刘美老师一路的陪伴与支持。“感谢你们的陪伴与支持,是你们让我有勇气面对挑战。”
而这些竞赛带给他的,远不止奖牌和证书。“它让我看清‘自己想走哪条路’。”谈及未来,他的梦想朴实而温暖:“成为能将复杂技术转化为普通人易用产品的人。”
他梦想将来能利用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为老人设计易懂的健康监测设备,为病人开发便捷的康复仪器。“不用做多么‘高精尖’的突破,只要能让自己设计的东西,实实在在帮到身边的人、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就觉得特别有价值。”这份源自竞赛实践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是他此行最宝贵的收获。
班主任视角
一颗“火种”的燎原之路
在班主任刘美老师眼中,胡皓凯的蜕变是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探索”。她印象深刻的是,厚厚的生物竞赛书被他翻得起了毛边。
刘美老师认为,胡皓凯的成功是“长期积累+正确方法+良好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他最大的特质,是“因为喜欢,所以努力”的广泛爱好和极致专注。他的存在,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班级的学风,让同学们亲眼见证“付出真的会有回报”,变得更加勇敢和积极。
胡皓凯的成长案例,完美诠释了大连前程高级中学“适性发展,快乐成长”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开设丰富的特色拓展课程、开放实验室资源、提供个性化指导,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天性与发展需求,为他们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高中旅程即将落幕,但属于胡皓凯的未来才刚刚启航。我们期待这位心怀热爱的少年,带着母校的祝福与期盼,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继续闪耀他那份独特而温暖的光芒! 张洪骏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