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甘井子区椒金山街道居民王维东将其创作的《甘井子传说》画作的复制画,捐赠给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收藏展出。这部历时两年多完成的作品,以甘井子区民间传说为蓝本,再现了“甘井子”地名由来的美丽传说。
4米长卷描绘甘井子传说
《甘井子传说》原作长约4米,高约50厘米,由13幅画和两幅字组成。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此次捐赠的复制画,每幅画的下方都附有简短介绍,从头至尾观赏,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便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作者王维东表示,这个故事源自甘井子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相传,早年甘井子名为黄山嘴子,是个小渔村。村民世代为饮水和灌溉而苦恼,打出的井水又苦又涩。村中有个名叫大水的小伙子,立志要打出甜水井。他白天出海捕鱼,晚上回村挖井,坚持十余年,却始终未能如愿。大水的精神感动了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一天夜里,龙女化身渔家姑娘来到黄山嘴子,见累倒井边的大水,心生怜悯,拔下头上的仙花。当带着泪水的仙花落入咸水井中,井水瞬间变得清凉甘甜。
后来,三公主再次下凡与大水结为夫妻,过上幸福生活。然而,东海龙王得知后震怒,命鱼鳖虾蟹围困黄山嘴子。一阵雷雨狂风后,大水化作井架,三公主变为辘轳。为感谢大水和三公主,乡亲们取井水甘甜之意,将黄山嘴子更名为“甘井子”,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精心打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78岁的王维东告诉记者,他退休前在甘井子区文化中心工作,“很多外地人问我‘甘井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却答不上来。后来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民间老艺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据了解,王维东以前从事摄影相关工作,但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自学了篆刻和绘画,逐渐产生了用画笔展现这一传说的想法,期望激励更多人关注本土文化。“我从2023年开始起稿,反复修改,最终在今年五一前后完成。”王维东说,他最初设计了20幅画,最终精简为13幅。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一传说,他研究了古代服饰、人们使用的工具,对传说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记者看到,画中运用了大量的鱼形纹、万字纹、回形纹等陶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物形象具有艺术化的夸张表现,民俗特色鲜明。原作的色彩以咖啡色、砖红色和白色为主,画风沉稳大气,此次捐赠的复制画局部运用彩色铅笔上色,更具装饰性。
据了解,王维东退休后陆续创作了《大秦帝国》《祖国万岁》等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多次代表街道、社区参加市、区艺术展览并获奖。他主动担任社区理论宣讲员,还曾免费开设中老年绘画班、少儿绘画班和国学班,居民们提起他,无不尊称一声“王老师”。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