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名14岁少年因玩耍干冰袋发生爆炸,导致右手严重受伤,引发人们对干冰安全使用问题的关注。记者发现,我市曾发生过干冰造成人员受伤的案例。一名年轻女子在开启月饼礼盒时,被散落的干冰冻伤腿部。随着冷链配送和生鲜网购的普及,干冰已成为日常消费中的常见物品。在大连等沿海城市,干冰更是广泛应用于海鲜保鲜及餐饮造景,但潜在风险却常被忽视。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事件 湖南一14岁少年被干冰炸伤
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的一起意外事件,令人痛心又后怕。一名14岁湖南少年看到网购的冰淇淋附送的保鲜干冰,将其当作玩具玩,用手捏着密封袋反复摇晃。令他没想到的是,密封袋里的干冰发生爆炸,少年右手顿时鲜血直流,拇指虎口处被撕开一道约10厘米的伤口,深可见骨,肌肉组织断裂外露,还伴随着拇指骨折、关节脱位,整个拇指完全失去知觉。家人见状,赶紧将少年送医治疗。最终,少年的拇指保住了,但后续还需长期康复训练。
“真没想到干冰的危害竟然这么大,我经常网购生鲜产品的,但并没有格外警惕干冰袋。”大连市民刘女士表示,购买冷冻食品时,包装泡沫箱里一般都配有冰袋。之前有几次,她发现里面的冰袋是“空”的,和往常硬实的冰袋不太一样。她原以为只是普通冰袋融化掉了,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干冰挥发后的残留。“之前我还常会把冰袋留下来重复使用,若不小心留下了没挥发掉的干冰,后果不堪设想。”刘女士表示,没想到干冰竟隐藏着这么大的危险。
一位从事干冰销售的业内人士说,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在高压下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蒸发,最后凝结成冰雪状固体物质,温度是零下78.6℃。“干冰用途很广,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是舞台的云雾效果和食品保鲜。”他说,干冰虽说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低温和易挥发的特点,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市 女子被月饼盒内干冰冻伤腿部
记者发现,我市曾发生过干冰造成人员受伤的案例。大连一女孩收到朋友赠送的某品牌“雪月饼”(冰淇淋月饼),在打开包装时,盒内散放的干冰不慎落至其腿部,造成皮肤多处红肿、起泡,经诊断为冻伤,有留疤的风险。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近年来干冰危害案例频发,除了造成人员冻伤,也有窒息、爆炸等风险。2024年,上海一男子在驾驶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并险些昏迷,情况危急。据了解,该男子车辆后备箱内放有一箱用干冰冷藏保存的冷饮。行驶过程中,干冰持续挥发,在密闭车厢内形成高浓度二氧化碳,导致氧含量下降,引发男子缺氧不适。最终,幸得民警与120急救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破窗开展救援,该男子经救治已顺利出院。
在视频平台,多名网友分享了因干冰引发的惊险经历。其中,一位贵州网友于2023年发布的一条视频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画面中,一台双开门冰箱的冷冻室门被炸飞、横在地面,冰箱内部一片狼藉,隔板倾斜、物品散落满地。该网友在配文中称:“家人不了解干冰的危险,把生鲜剩的干冰装进矿泉水瓶,放进冷冻室想存起来备用,结果导致冰箱爆炸。”她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提醒
干冰安全知识要牢记
赵宗彬提醒,公众在接触干冰时,务必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严禁密封存储。切勿将干冰放入任何密封容器中。应将其置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让其自然挥发。
其次,公众在拿取干冰时,务必使用厚手套、夹子等工具,绝对避免徒手触碰。
此外,一些商家在存放干冰数量较多时,应确保环境空气流通,切勿在密闭空间内大量使用或长时间存放。
最后,家长应将其放置在儿童绝对无法触及的地方,并告知儿童干冰的危险性。
调查 大连不少餐厅用干冰“造景”
在大连,干冰以其独特的保鲜与造景功能,广泛应用于海鲜存储和餐饮氛围营造之中,市民接触到它的机会并不少见。
8月26日,记者电话联系了三家日料店,询问是否在餐饮过程中使用干冰。其中两家明确表示,刺身类菜品确实会搭配干冰,但用量极少。“我们每次只使用很小一块,并由店员现场操作,短短几秒就会挥发完毕。”一位餐饮从业者表示,店内采购的干冰数量不多,通常以干冰壶储存。师傅在操作时均会佩戴专业手套,将干冰打碎成小块后放置于特定器皿。该器皿通常口径较小。干冰多用来搭配刺身,员工上菜后,在盛放干冰的器皿中倒入少量的水后,会瞬间出现云雾缭绕的视觉效果。
工作人员表示,干冰并不会直接接触食物,窄口的设计也有效避免了顾客误触的可能,在美观的同时也兼顾了安全性。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夏季购买雪糕、冰淇淋等冷冻商品时,商家大多会随箱放入干冰袋,确保在运输过程中雪糕不融化、口感不受影响。
记者注意到,多家冰淇淋电商在产品详情页的“购买须知”或“温馨提示”中均标明:请妥善处理干冰,切勿用手直接触摸,不可密封储存,应敞开置于通风处自然挥发。到货时若干冰袋已空,属正常现象。部分商家甚至将这一提示以标红形式突出显示。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某品牌冰淇淋客服,询问收到商品后如何处理干冰。客服明确回应:若干冰尚未完全挥发,请勿用手接触,也不要立即食用冰淇淋,以免发生冻伤。
专家 干冰隐蔽风险:可致人窒息
干冰和普通冰袋有什么区别,它存在哪些潜在风险?记者采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宗彬。
赵宗彬表示,普通冰袋,其内容物通常是水或盐水溶液。其制冷依靠的是固态(冰)到液态(水)的融化过程,此过程吸热,但体积变化不大。而干冰,是回收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经提纯处理后,通过加压液化和急速膨胀冷却,使液态二氧化碳凝华成固态,即制成干冰。干冰受热后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升华,会吸收大量热量,同时体积急剧膨胀。
赵宗彬表示,基于干冰的特性,若干冰储存或使用不当,主要存在三大风险。
最严重的隐患是爆炸风险。“如果将干冰置于密闭容器中,比如矿泉水瓶、玻璃罐、塑料盒,甚至冰箱冷冻室,升华产生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短时间内容器内部压力骤增,极易引发剧烈爆炸。”赵宗彬说,爆炸时产生的碎片可能对眼睛等身体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第二种较为常见的风险是冻伤。干冰具有极低温特性,一旦与人体皮肤、角膜等组织直接接触,会瞬间导致细胞坏死,造成类似烫伤的严重冻伤,损伤程度可能深达肌肉和骨骼。
第三种风险较为隐蔽,但也需高度重视,即窒息风险。“干冰升华会产生大量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通风不良的狭小空间内,二氧化碳不断积聚,会降低氧气浓度。”赵宗彬解释说,人体吸入后,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缺氧、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窒息昏迷。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刘宣州禾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