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英、乌英、乌英、哇——”

大连的“咪咪嘎”为啥嗓门儿那么大?


        无蝉鸣不夏天。对于大连人来说,真正的夏天是从一声响亮的蝉鸣开始的。蝉,在大连方言中叫咪咪嘎,三个字精准地拟声了蝉的叫声。有人说,大连的蝉鸣声格外大,而且还带有沿海地区特有的“海蛎子”口音。那么,大连的蝉嗓门儿为啥这么大?记者为此采访了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研究员赵欢。
        经历漫长地下生活换来短暂“出土”
        蝉,民间俗称“知了”“知了猴”,大连方言叫它“咪咪嘎”。
        若虫是指蝉小的时候,这个阶段它生活在地下,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生长。若虫阶段有些漫长,至少要1-2年的时间,而北美周期蝉的“地下”生活则多达十几年时间。
        蝉在成熟之后,爬出地面蜕变羽化,长出薄而透明的翅膀,体色变为黑褐或黑色,前肢呈钩状,这种体貌特征比较适应地下穴居与树干攀爬。
        从地下钻出来的那一刻,预示着蝉生命倒计时的开始。蝉成虫寿命较短,通常只有1-2个月,它们“出土”的主要任务是交配繁殖。
        本地“咪咪嘎”有哪些主要品种
        大连地区较为常见的蝉科
        蛁蟟
        黑蚱蝉
        蟪蛄
        大连地区较为常见的蝉科有蛁蟟、黑蚱蝉、蟪蛄。其中黑蚱蝉体型最大,身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具有光泽感,身上金色的细毛让光泽度的饱和度更高。黑蚱蝉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黑色的斑,复眼大,淡黄色的翅膀透明且有褐色纹路,足部呈淡黄褐色,有黑色斑纹。黑蚱蝉的蝉蜕可以入药。
        蛁蟟,也叫“鸣鸣蝉”,呈黑色,体型比黑蚱蝉要小,其胸部背面有灰绿至黄褐色斑纹,局部点缀着白蜡粉。它的腹面是灰绿色或黄褐色,有着暗褐色大大的复眼。“鸣鸣蝉”中胸背板前半部中央有“W”形的凹纹,这是它极具分辨性的“文身”。它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透明的翅膀上有黄褐色的翅脉,前翅横脉上有4个淡褐色斑。
        大连“咪咪嘎”叫起来是啥“口音”
        黑蚱蝉:叫声犹如持续而有力的电锯声,“嗞——”的声音持续不断,鸣声响亮且持续
        蛁蟟:不光有高矮声,还拉长音,叫声特点为连续的“乌英、乌英、乌英、乌英、哇——”
        很多大连人的夏日清晨,都是被“咪咪嘎”洪亮的“叫早”声唤醒的。听过很多地方的蝉鸣声,有人发现,大连的“咪咪嘎”叫声格外洪亮,这是为什么呢?
        赵欢表示,不同种类的蝉鸣声也不尽相同。有些种类的雄蝉鸣器更发达,叫声就比较洪亮,如果某一区域“嗓门儿”大的蝉占比高,整体声音便会更突出。比如大连地区较为常见的黑蚱蝉,它的叫声就犹如持续而有力的电锯声,“嗞——”的声音持续不断,鸣声响亮且持续;“鸣鸣蝉”的鸣叫不光有高矮声,还拉长音儿,叫声特点为连续的“乌英、乌英、乌英、乌英、哇——”以这两大“阵营”为主的“咪咪嘎”大合唱,可想而知,大连的夏天有多热闹。
        那么,蝉的叫声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蝉都叫,雄蝉通过腹部的发音器发出响亮鸣声,用于吸引雌蝉进行交配,而雌蝉的鸣器退化或不具有鸣器,不发声。雄蝉的叫声来自腹部特有的发音器官:鼓膜、鸣肌和共鸣腔。蝉是变温动物,体温受环境影响明显。发音器官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效率更高,肌肉收缩速度加快可显著提升鸣叫频率。当气温超过24℃这一临界值,蝉鸣活动开始活跃,32-38℃时声音强度达到峰值,叫声可达72-83分贝,而超过40℃则因脱水风险导致鸣叫减弱。通常,当温度超过25℃时,蝉的活动变得更加活跃,鸣叫也更频繁、更响亮。所以,你会发现,蝉在天热的时候才开始叫,晚上一般也不发声,而在白天的中午前后声音更为响亮。高温促使雌蝉新陈代谢加快,雄蝉通过增大鸣叫音量吸引异性,形成群体性“音量竞赛”。
        
    ■相关链接
        “咪咪嘎”有一定食用价值   但不宜多吃
        “咪咪嘎”有一定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油炸之后食用,颇为香酥,有的地区甚至拿它来包馅或者做面包。但其也容易携带细菌、寄生虫以及重金属等,不宜多吃,特别是过敏体质、肾病患者、痛风患者、肝病患者不适合食用。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媛媛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