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蚊“猛如虎”防范有讲究
最近,很多人反映,立秋过后蚊子似乎更加猖獗,连走路都能被蚊子咬好几个包,又痒又肿,让人苦不堪言。民间素有“秋蚊猛如虎”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入秋之后气温逐渐回落至蚊子活动的适宜区间,活跃度就随之升高。同时,秋季是蚊子一年中最后的繁殖高峰期,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用于产卵,雌蚊需要大量吸血,这使得它们叮人更加凶狠,吸血频率也大大增加。所以,此时做好防蚊工作十分重要。
被蚊子叮咬后可以这样处理
被叮咬后出现的瘙痒、红肿不仅影响生活,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皮肤损伤或感染。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士张思雨表示,从护理角度看,科学处理蚊虫叮咬需掌握“基础止痒、对症处理、及时就医”三个核心要点,既能缓解不适,也能避免并发症。
基础止痒方面,别让抓挠“雪上加霜”。蚊虫叮咬时会释放酸性唾液,引发局部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此时首要任务是中断瘙痒-抓挠的恶性循环,即时清洁,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叮咬处10~15秒,利用碱性环境中和酸性唾液,减轻刺激。物理降温,用冷毛巾或裹薄布的冰袋冷敷5~10分钟,收缩血管以减少组胺释放,缓解红肿和瘙痒。安全用药方面,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薄荷、樟脑的清凉药膏,通过收敛、清凉感减轻痒感。儿童需避开眼周、口鼻,孕妇慎用含樟脑成分的产品。
张思雨提醒,被蚊虫叮咬后要避免用热水烫洗或反复抓挠。如果出现皮炎,应及时抗炎处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激素类药膏。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医
张思雨表示,多数蚊虫叮咬可自行缓解,但有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避免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如出现局部感染迹象,叮咬处红肿范围超过5cm,伴随剧烈疼痛、流脓或周围皮肤发热,可能已引发细菌感染,需医生评估是否使用抗生素。全身过敏反应,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全身风团等症状,可能是严重过敏,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特殊人群异常反应,婴幼儿、老人或免疫力较差者(如糖尿病患者)被叮咬后,若出现持续发热、精神萎靡,需及时排查感染扩散风险。
若发现叮咬处有黑色焦痂,或出现环形红斑、肌肉酸痛,需警惕蜱虫、恙虫等叮咬,这类昆虫叮咬可能传播病原体,需专业医生取出虫体并评估是否需下一步治疗。张思雨提醒,无论是基础止痒还是处理皮炎,核心原则都是减少皮肤损伤,不抓挠、保持清洁、合理用药。若不确定叮咬昆虫种类或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防范秋蚊应多管齐下
防范蚊子叮咬,应该从生活细节入手,如做好环境清理,及时清除家中及周边的积水,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器,应定期清洗并倒置存放,避免积水成为蚊子的滋生地;此外,还要搞好室内外卫生,清理各类废旧杂物,减少蚊子的栖息场所。
完善防蚊设施,安装并检查修缮纱窗、纱门,确保无破损漏洞,阻挡蚊子进入室内;合理使用物理及化学防蚊方法:物理防蚊方面,可利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化学防蚊产品如液体蚊香、气雾罐等也有一定效果,但使用时要注意通风,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外出做好个人防护: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在蚊子活动较少的时段,如避开7:00-10:00和16:00-19:00。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