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铺成“果冻海”?小心“美丽刺客”!

梭鱼湾海域现水母潮;专家:是海月水母,毒性虽低也不要碰


        “看看啊!好多海蜇,密密麻麻的!”近日,有博主在抖音平台上传了这样一则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视频中,近岸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白色透明的水母,犹如一片“果冻海”。经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辨认,证实它们是海月水母。专家提醒,虽然海月水母的毒性较弱,但还是要避免直接接触。
        视频   近岸海面密布“果冻水母”
        近日,一段拍摄于大连海域的罕见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画面中,近岸海面被密密麻麻的白色水母完全覆盖,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令人震惊——有些区域的水母几乎叠在一起,远处海面也全被这些犹如“果冻”般的水母占据。
        镜头拉远,还有几名泳客在海里畅游,“全是海蜇,上不了岸了。”记者看到,这种水母全身呈白色,伞盖中央有四个明显的环形斑纹,形似“大眼睛”。记者注意到,视频标记位置是梭鱼湾足球场。发布视频的博主称,这段视频是一位球友拍摄的,“突然就出现了,持续了不长时间就消失了。”
        该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吃货”网友留言询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现在还能看到吗?”“得带上醋、花生米和黄瓜去尝尝。”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对水母的种类、毒性以及集中出现的原因表示好奇。针对这些疑问,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专家   系毒性低的海月水母,不要碰触
        看过海面漂浮大量海蜇的视频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明表示,这是海月水母成体。孙明介绍,目前正是海月水母的繁殖期,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的繁殖聚集行为。
        水母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浮浪幼虫、水螅体、横裂体和水母体等阶段。在浮浪幼虫期时,个体体型微小;进入底栖的水螅期后,逐渐出现触手和口等特征,并开始捕食;至浮游的水母期时,其个体逐渐增大,直至长成人们肉眼可见的成体。
        孙明指出,水母大量聚集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双重影响:水母有性繁殖生成的浮浪幼虫是许多鱼虾等海洋生物的天然饵料,但如果水母成体数量过多时也可能因滤食浮游生物与其他海洋生物竞食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关于安全性,海月水母刺细胞的毒性较低,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敏感皮肤者接触后仍可能出现轻微的刺痛和红肿。“虽然毒性不强,仍建议大家不要直接碰触,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对水母毒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孙明特别提醒。
        大连周边海域有4种大型水母
        目前正是水母的繁殖期,大连周边海域常见的水母有哪些?是否都具备毒性?孙明介绍,大连周边海域有四种大型水母,近20种小型水母。其中四种大型水母分别是海蜇(绵蜇)、沙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
        海蜇就是俗称的绵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种类,主要分布在近海水域。目前大连海域绵蜇数量不多,毒性不强。
        沙蜇主要分布在东亚水域,生长特点是成体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在我市黄海北部深水区曾发现直径超过2米的沙蜇。沙蜇在四种大型水母中个体最大,毒性最强,可以蜇死人。近年来,在大连海边致人死亡的海蜇基本上都是沙蜇。蜇人的有毒刺细胞主要分布部分口腕和肩板的触须上,外伞部表面没有刺细胞分布。
        海月水母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俗称月亮水母、四眼蜇,市民所说的伞部有四个眼睛,其实是生殖穴。一般个体大小为直径5cm至20cm,毒性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白色霞水母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生物,因为它的触手可伸长一百多米,这种水母具有很强的毒性,近海、深水均有分布。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