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我市打造包容审慎法治环境

16个商圈探索“一米线”外摆试点


        8月13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优化营商环境   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主题是:规范执法监管,打造包容审慎法治环境。邀请大连市司法局副局长秦保清、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牟爱民、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吴耀明、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朱赞兵、大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吴殿龙、大连海事法院副院长信鑫介绍相关情况。
        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方面,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检查方面突出问题,出台《大连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落实举措》。
        针对企业反映检查频次问题,提出各行政执法部门应合理确定检查方式,能通过非现场方式实施检查的不得实地入企的要求。例如市生态环境系统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今年以来,该系统涉企检查次数较去年同期下降37%,行政执法问题发现率上升10%。
        针对困扰企业的检查标准问题,我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了行政检查事项和标准,共计1576项。
        针对社会反映多部门检查问题,行政执法部门严格控制专项检查,提高检查精准性,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的,拟订联合检查计划,同时对现有检查事项进行清理,该调整的调整、该取消的取消。在已公布的《2025年度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中,联合执法事项有176个,占比达29.5%。
        针对行政处罚裁量问题,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服务型执法,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模式。目前,全市已梳理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强制措施事项共14822项,对企业实施减免罚金1230余万元。
        针对企业反映检查规范化问题,除规范审批流程等措施外,今年5月12日起,全市推行行政执法检查“扫码入企”措施。行政执法人员进入企业时必须使用“连政通”小程序,与被检查企业实施双向扫码,将检查事项、人员、内容、结果等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凡未经扫码要求入企的,企业有权拒绝入企检查。同时,企业也可通过“辽企通”小程序及时了解行政检查信息并进行行政执法评价。截至目前,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已有效记录入企行政检查信息3450余条,入企检查次数同比减少26%。
        筑牢公共安全防线——51名涉诈违法犯罪嫌疑人取现被擒
        今年以来,大连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安工作就是要做实的事”,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靠前站位、积极担当,更加主动把公安工作纳入到全市社会经济大局中来谋划推进,全面服务和保障我市高质量发展,为大连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保驾护航。
        一是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4次统一清查整治行动,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000余人,整改安全隐患3700余处,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聚焦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深化全民宣防、全警参与,“滨城防诈”小程序注册突破198万人,群众识诈防诈能力进一步提升,利用大数据自主发现,抓获取现违法犯罪嫌疑人51名,现场查获资金540万余元,通过精准预警,劝阻受骗群众交付涉诈资金890万余元。圆满完成中超、中甲足球联赛、马拉松、徒步大会、赏槐会等文体旅系列活动安保任务500余场,特别是7月大连迎来文旅旺季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刀郎、时代少年团演唱会等14项、36场次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用“安全感”拉满23万余人次观众的“体验感”。
        二是进一步优化公安政务服务,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公安担当。大连公安在坚持“五个一律、五个零容忍”10条硬举措不放松的基础上,今年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便民利企9条举措”,全市公安机关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全力推动各项举措取得预期成效。对1499件“局长直通车”诉求工单,件件盯办,件件反馈,满意率达98.66%;经济犯罪法律服务热线为163家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80万余元;今年以来,全市现场教育229种符合首次交通违法警告的轻微违法行为37万余件;主城区早晚高峰时段快处轻微交通事故3.4万余起,全部在10分钟内完成现场处置。
        三是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切实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持续在法治轨道上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能。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制发《涉企法律法规汇编》,评查涉企案件280余起。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涉企执法检查“扫码入企”工作要求,确保民警实名检查、按规检查,避免随意查、重复查等问题发生。
        深化信用监管——我市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全覆盖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主要围绕通用型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实现全覆盖与精准化、专业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筑牢安全防线这两个方面不断深化信用监管。
        信用是新型监管机制的基础。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动“通用+专业”动态信用监管体系落地见效,实施精准监管、差异监管。
        一是全量覆盖,精准画像。依托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对全市37.56万户企业完成通用型信用风险分类,构建了从低到高的A、B、C、D四级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实现了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全覆盖。
        二是精准施策,无事不扰。部署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分类结果深度融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显著特点是:对高风险企业严管,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在今年的公示信息双随机检查中,按照检查对象总量中D类企业45%、C类企业35%、B类企业20%的比例制定抽查计划,对信用良好的A类企业则实施“触发式”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诚信经营企业的干扰。
        三是协同应用,提升效能。结合辽宁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积极推动全市各政府监管部门在双随机监管中常态化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不断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场景。今年以来,全市运用信用分类结果开展的双随机检查任务达255项,位居全省首位。问题发现率高达66.94%,比去年显著提升13.68个百分点。
        在食品、药品、餐饮等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市市场监管局构建了“通用+专业”的“1+N”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筑牢安全底线。
        一是在食品生产领域:完成1985户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对A级企业推行“预警触发式”监管;对抽检不合格企业,立即启动“有警必查”的飞行检查,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二是在药品零售领域:对4398户药品零售企业完成综合信用评级。对疫苗接种点、血制品经营企业等实施年度全覆盖检查。对药品网售企业,在提高低信用等级企业抽查比例基础上,确保三年内全覆盖检查。
        三是在餐饮服务领域:科学划分21494户餐饮单位风险等级。对A、B级单位每年至少查1次;C级提高到2次。对校园食堂、配餐单位等D级企业,在春秋开学前必查。
        我市16个商圈片区探索“一米线”外摆试点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领域营商环境,市城市管理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制度要质效,从机制见成果,积极践行谦抑柔性执法理念。
        一是在建设执法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容错改正、首违轻罚、首违不罚,让各类市场主体既减轻压力又激发动力。推行不予处罚“绿色通道”制度,保障多个民生项目、百姓工程早日顺利投入使用。
        二是在市容执法领域,创新试点外展外摆设摊管理,在青泥洼、西安路等16个涉文旅消费的主要商圈片区探索推行规范化“一米线”外摆试点工作,鼓励临街商铺自主设计与环境相融合的跨门外摆,激活商业街区活力。
        大连地区先行调解成功案件2.2万件
        市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今年年初,按照最高法院立案与调解工作衔接机制改革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对起诉至立案窗口的民事纠纷在法定期限内编立民初案号,并引导进行先行调解。持续推进法官“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市基层法院设立诉讼服务站、法官联络点832个,与全市1679家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完成对接。今年以来,大连地区先行调解成功案件2.2万件,其中,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接受法院委派累计调解成功案件1.7万件,大量矛盾纠纷在家门口、行业内得到实质化解。
        构建“一站式”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大连海事法院是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的首批6家海事法院之一,案件具有涉外性,至今已经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在该院参加诉讼。大连海事法院坚持按照让矛盾“止于未发”“化于萌芽”“解于诉讼”的思路,做实“一站式”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一是构建“一站式”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多元化解涉外海事纠纷工作合力。二是同步打造多元解纷线上、线下双平台,助推涉外审判工作提质增效。三是打造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平等公正保护国内外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