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5时34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的有力托举下腾空而起。天光熹微,火箭尾焰在海天间留下一抹痕迹。8时52分,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重约6.5吨的“太空包裹”到货。
“太空快递”技术升级
天舟九号是天舟六号以来装货量最大的一次,货包已经把整个货舱里面堆满了,共有6.5吨重。
相较于以往的货运飞船,天舟九号的容量再创新高,不仅装下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还带了两套全新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190余种航天食品。长七火箭也是“老熟脸”了。这是它的第十次飞行,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已进入应用发射阶段。
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天舟九号是第一艘具备应急发射能力的货运飞船,在3个月之内可以应急发射到空间站上去,这是应急船的意义。
3小时“太空牵手”成常态
天舟九号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被形象地比喻成“太空穿针”,难度可想而知。但如今,约3个小时,又准又稳的“太空牵手”,已经算不上新鲜事儿了。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后,天舟九号再次实施3小时交会对接任务。这种“速运”方案,已经升级为中国货运飞船标准交会对接的常态化操作,被业内称为“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方案,兼顾效率与可靠性。
一系列精准操作的背后,离不开“领航员”——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制的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它更像是一位“全能选手”,背后的“锚点”技术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将复杂交会过程分解成多个可控阶段,既能保证交会精度,又能动态调整轨迹,应对轨道误差与突发故障,还能缩短任务周期,支持不同时长交会对接模式。
相比于前两次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九号还面临了两个新挑战:首次在特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和在新的轨道高度实施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九号转入组合体飞行段。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据新华社
特殊“乘客”——脑类器官芯片
这块信用卡大小的透明材料,里面生长着一颗迷你“大脑”。它就是由我们人体的干细胞所构建出来的脑类器官芯片,这里面包含了人类大脑里面的多种神经细胞、免疫细胞,还有复杂的微血管网络。科学家能够通过它来研究太空环境对人类大脑的影响机制,不仅如此,脑类器官芯片还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