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当地时间11日16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该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国家文物局表示,未来将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保护第一,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夏陵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
        琉璃鸱吻
        琉璃鸱吻是西夏时期建筑构件,1972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该文物通高152厘米,采用分模拼接工艺制成琉璃质地,通体施绿釉,造型为龙头鱼尾式样。其龙头比例占据整体高度的50%,双目圆睁、獠牙外露,体现出西夏建筑艺术粗犷豪放的民族特色。
        琉璃鸱吻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屋顶正脊装饰物具有防火避雷的物理功能,同时承载镇宅辟邪的精神寄托。该构件印证了西夏建筑对唐宋鸱吻形制的继承与创新,反映了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作为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代表了西夏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长130厘米,重达188公斤。这尊鎏金空心铜牛采用中国传统的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鎏金铜牛造型生动逼真,铜牛表面采用鎏金装饰工艺,这也是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金光的原因。
        据文献记载,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铜牛,很大程度上与中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鎏金铜牛的发现是西夏社会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和畜牧兼营的历史缩影。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的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该支座为白砂石质圆雕,近似正方体,雕刻屈膝托举姿态的男性力士形象,面部浑圆、獠牙外露,腹系肚兜。座顶阴刻15字西夏文,背部刻汉文工匠姓名“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陵出土的14件同类支座中唯一刻有文字的孤例,实证了西夏文字使用与汉夏工匠协作的历史,是研究西夏美术史的重要实物。
        据央视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