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溅水后车盲出了事故咋担责
7月1日晚,大连市遭遇强降雨,市民郑先生驾车途中遭遇惊险一幕:相邻车道大客车加速通过积水路段时,激起近两米高的“水墙”,瞬间完全遮挡其挡风玻璃,致车辆“失明”长达七八秒。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水幕消散后车辆已偏离车道,所幸未酿事故。律师指出,前车若未减速通过漫水路,或需承担事故主要责任。专家呼吁雨天行车务必保持安全距离,谨防“水浪盲区”。
大客车激起水浪致后车“失明”
7月1日晚上,大连市迎来一场强降雨。当晚8点30分许,市民郑先生驾驶私家车沿甘井子区西北路由南向北缓速行驶,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道路多处出现积水。尽管雨刷器全力工作,但大雨仍在挡风玻璃上形成连绵不断的雨幕,能见度极低。
“那天的雨比较大,雨刷根本赶不上雨水冲刷的速度。”郑先生回忆道。当他行驶至大连闽南石材城附近的红绿灯交叉路口时,意外突然发生。在等待红灯期间,一辆大客车停靠在了相邻车道。绿灯亮起后,郑先生驾车过了路口后,这辆大客车却突然加速。
由于该路段积水严重,大客车高速通过时激起巨大的水浪。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近两米高的“水墙”瞬间扑向郑先生的车前挡风玻璃,形成完全密闭的水幕。“就像突然被蒙上了眼睛,雨刷根本不起作用,前方道路一点也看不清。”郑先生描述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盲驾”七八秒偏离原车道
这惊魂的“失明”状态持续了七八秒钟。其间,郑先生只能踩刹车减速,同时紧握方向盘,凭感觉保持车辆稳定。“我也不敢彻底停车,怕后面的车追尾。”当水幕终于散去时,郑先生惊恐地发现车辆已经偏离原车道。“幸好当时路上车辆稀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说这话时,声音仍有些颤抖。
记者观察行车记录仪发现,从大客车加速到完全超车离去,整个过程确实造成了较长时间的视线遮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车辆经过漫水路面溅水,影响旁边车辆司机视线,从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案例在国内多地都有发生。
“这种行为实在太危险了。”郑先生心有余悸地说。他坦言此前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过类似场景,直到亲身经历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危险性。“我右侧的后视镜被水流冲击得直接折了回来,可见大客车激起的水浪威力有多大。如果当时人行道上有行人,很可能会被这股水浪冲倒。”通过这次经历,郑先生特别呼吁广大驾驶员:“雨天行车务必控制车速,尤其是经过积水路段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对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的影响。”
责任解读
引发事故溅水车或承担主责
如果车辆经过漫水路面未减速,溅水遮挡后车视线,引发交通事故,那么责任如何划分呢?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他表,如果前车行经漫水路面时未依法减速慢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关于特殊气象及危险路段应降低车速的规定,同时可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四条“低速通过漫水路”的强制性要求。该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积水飞溅遮挡后车视线,构成事故的诱发因素。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前车驾驶人已面临行政处罚的基础。
前车未履行法定的谨慎通行义务,其过错行为与后车因视线受阻引发的交通事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根据侵权责任理论,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承担赔偿责任。实践中,此类情形常被认定为前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具体比例需结合后车是否保持安全距离、是否采取合理避险措施等因素综合判定。
王金海律师提醒广大驾驶员,遇漫水路段应严格执行“一停二察三低速”操作,既避免行政处罚,更防范民事赔偿风险。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报警固定证据,尤其需保存事发路段积水深度、车速鉴定等关键证据,以明确各方责任比例。
安全提醒
驾驶员雨天行车应“减速避溅”
业内人士表示,雨天路面积水时,车速过快导致积水飞溅的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行为不仅会将积水溅到路边行人身上,影响他人出行体验,还可能泼洒到周围车辆上,甚至反弹到自己车上,造成安全隐患。无论是何种情况,这种既危险又缺乏公德心的驾驶行为,都值得广大驾驶人高度重视。因此广大驾驶员应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雨天减速慢行,避免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共同维护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
1.雨天驾驶时需特别注意与大型车辆保持安全距离。由于大型车辆行驶时溅起的水雾会严重遮挡后方车辆视线,加之其在雨天的制动性能衰减程度远超小型轿车,安全隐患显著增加。
2.行经立交桥下或积水路段时,驾驶人应提前观察积水深度。若水位超过车辆涉水线,切勿冒险通过;如必须涉水,应保持低速匀速行驶,并与前后车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同时,需避免在水中停车、急打方向或快速行驶,以防车辆失控或发动机进水。
3.雨天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部分路段可能因短时强降雨出现积水。专家建议驾驶人务必谨慎行车,密切观察路况变化,主动降低车速、增大跟车距离,确保行车安全。雨天路况复杂,保持高度警惕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