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应用与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深度融合
我市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市以遥感技术为创新突破口,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多维度生态环境遥感服务场景,实现对地表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分析,为守护大连的碧水蓝天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星地协同,精准锁定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形成与扩散过程复杂多变,如何锁定污染源头一直是环境治理领域的核心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大连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实施了“大连市大气污染卫星遥感监测溯源项目”,该项目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技术,结合站点监测数据,获得大连市及周边地区1km分辨率日间逐小时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分布图,叠加风场及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可清晰地看到空气污染物及关联指标时空连续变化情况,为污染过程分析提供动态化可视化支撑。目前,遥感高值区筛选准确率在70%以上。
“在这种星地协同溯源模式中,卫星遥感作为走航的指引,避免了盲目性,为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遥感专家李翔宇介绍说。
立体筛查,按图索骥强化水污染源管控
在入海河流总氮削减攻坚行动中,流域内露天粪堆、农村垃圾、非法排口等环境问题因分布零散、隐蔽性强,传统人力巡查难以实现全覆盖排查。为破解这一难题,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卫星遥感筛查+无人机遥感详查+人员现场调查”的立体调查模式,实现污染问题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处置。
这种立体调查模式的应用成效显著,在大连市复州河、浮渡河等重点河流的治理工作中,已累计提供近300处问题线索,线索准确率超80%,成功将污染排查从以往“漫天撒网”的低效模式,转变为如今“靶向管理”的精准治理。
主动发现,靶向施策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大连市保护地众多,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分布广泛,在应用遥感技术之前,全面监管是仅靠人力所不能及的。为帮助管理部门消除监管盲区,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利用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先后开展了1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风险源排查、全市涉海风险源排查等工作,共排查风险源400余处,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基于遥感证据,执法人员可更快速、准确地认定违法行为,推动案件高效处置。
目前,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已初步形成了卫星、无人机、走航等多元化、立体化、协同化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2024年以来,利用遥感技术支撑大连市生态环境各类管理工作20余次,给出各类技术专题报告17份,为生态环境管理与执法工作提“智”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