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沙河口区李家街道福园社区一栋居民楼内,99岁的陈维清郑重地摆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的纪念章,“今年国家还要给我们这些抗战老兵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我很期待。”看着眼前这些他视若珍宝的老物件,老人讲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年少投身抗日事业
陈维清出生于1926年,虽然即将迎来百岁,但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老人的听力不好,说是跟从前当过炮兵有关。
陈维清说,他老家在江苏省崇明县(现上海市崇明区),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奸掳烧杀,无恶不作,戕害无辜百姓,非常残忍。”1945年5月,19岁的陈维清怀着与日本侵略者死战到底的决心,和其他进步青年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突破敌人封锁,历经辗转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进入苏中公学参加学习。“学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粟裕任校长。”陈维清说,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是关于重塑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大家听完报告后,再进行讨论、座谈,目的是凝聚爱国青年力量,保卫国家和人民。
首战解放兴化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维清和苏中公学的其他学员随着新四军作战部队,来到江苏省兴化县(现兴化市)进行日军和伪军的受降工作。
当时,日军和伪军仍然占据着县城。新四军迅速部署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大力配合下,对兴化城发起进攻。经过激烈、长期的战斗,成功解放了兴化县。“一开始,日本人还在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双方交火,我们学员主要负责劝降工作,我们大声喊道:‘你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了,放下武器,结束战争。’日本人看大势已去,最终放弃了抵抗。”陈维清说,解放兴化县是他的首战,也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不过,他的战斗生涯才刚刚开始,为了解放全中国,他又投身了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多个重要战役。
解放战争中负重伤
解放兴化县后,陈维清回到学校继续学习,1946年,他被派到华中雪枫大学学习山炮的使用方法,随后被编入新四军担任炮兵。
解放战争时期,陈维清参加了邵伯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小型战斗更是数不胜数。“战争年代的艰苦,我们深有体会。淮海战役打了60多天,从战斗的第一天到战役结束,我们没有下过战场。”陈维清说。每次出发,什么时候能下战场,能不能回得来,战友还能剩多少,都是未知数。“一般都是晚间出发,半夜到达目的地进行坑道作业,拂晓发起攻击。”陈维清说,在战斗初期,通常会先对敌方进行炮击,以削弱其防御力量,因此炮兵的责任重大。
陈维清拿出他的残疾军人证,上面注明他因战评定为八级伤残,他指着右肩的伤疤说,在盐南战役中,敌军的子弹造成他的右肩贯穿伤,受伤后他藏在当地百姓家中养伤,痊愈后返回部队继续战斗。
信念带来胜利曙光
1949年,参加过上海战役后,陈维清被编入海军,1953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从部队转业到大连南关岭监狱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
如今,陈维清仍然关心国家大事,陈维清的儿子陈征宇说,父亲每天都要看大连新闻、辽宁新闻、新闻联播,《参考消息》更是每日必读,只要看到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新闻,父亲就会和他讲当年的故事。在陈维清看来,“抗战胜利是全国军民的共同意志。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能取得胜利。”
回首军旅生涯,陈维清始终坚守一种信念: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了这种信念,便可以视死如归,在战争中无所畏惧。我希望这种信念能够传承下去,当代青年能够肩负使命,砥砺前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