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7天,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王俊与张宸卿、杜国涛、王金磊、赵鹏四位同窗以车轮丈量大地,历时17天,2508公里,他们骑经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用这种方式最终“毕业”。
一场策划已久的青春远征
王俊说,这场骑行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大家酝酿已久的共同心愿。5人因日常跑步、骑行结缘,常于周末探索大连周边,其中王俊的月均跑步量达100公里以上,这样的体能储备为长途骑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怀揣“毕业时想做件有成就感的事”的共识,骑行返乡的念头一拍即合。他们自行购置骑行装备,为精简行囊将行李邮寄回家,仅携带必需品轻装上阵。骑行服胸口处缝制的“大连理工大学”字样格外醒目。
谈及启程前的阻力,王俊笑道:“姐姐作为年轻人比较支持我,但父母觉得这是‘自讨苦吃’。”在承诺每日两次向家人发送定位报平安后,他终于用坚持赢得理解。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因故本已乘火车返乡的成员,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毅然赶回大连,只为奔赴这场青春之约。
爆胎、伤痛与暖意交织成行
6月9日出发,但旅程首日便迎来“下马威”:捆绑在车架上的行李数次散落,急刹导致的追尾撞裂了背包卡扣,同行队友的车胎更是突然爆胎……困难就这样接踵而至。而第四天逆风骑行至辽西丘陵,120公里耗尽众人体力,他们“累得不能躺下,因为沾床就能睡着”。而最艰险的时刻出现在四位好友抵达后王俊独行的阶段:单日骑行200公里时,他在距终点仅20公里处突遇爆胎。“身心濒临崩溃”的他沉下心换好车胎,最终借着强光手电的指引,于夜色中抵达旅店。全程17天,团队累计遭遇十次爆胎,成员们身上深浅分明的晒痕,成了这场远征最醒目的“勋章”。
困顿中亦有微光。河南乡间,摆摊老奶奶执意将新鲜黄瓜番茄塞给王俊:“给一块钱就行!”见他推辞“吃不了这么多”,老人笑答:“带着路上解渴。”湖北嘉鱼县郊,早餐店老板听闻他们的骑行故事,硬将当地特产发糕与矿泉水塞进他的行囊。“独行路上,这些善意格外珍贵。”王俊说。
骑行,让书本上的历史可感可触
他们驻足山海关,感受历史雄关的苍茫;驰骋于华北平原,惊叹于一望无际的麦浪与笔直延伸的白杨林荫;更在河南触摸到“华夏之源”的文化脉搏——安阳与新郑古城的路标、燕赵大街、邯郸道的名字,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王俊说:“从大连到长沙,虽然坐飞机只要两个半小时,骑行却让我们得以看见真正的中国。”从辽宁的水豆腐、河北驴肉火烧,到河南烩面、湖北发糕,地域风味随车轮流转。地貌的变迁也成为旅途的深刻记忆:中原大地的坦荡如砥与南方丘陵的起伏有致,交织成截然不同的风情长卷。
6月26日,车骑到家门口,母亲第一句话是“你这身打扮真奇怪”,随即紧紧拥抱了风尘仆仆的儿子。
当被问及对后来者的建议时,王俊强调“别轻易独自上路”,应在全面评估身体心理状况后行动,最好结伴同行,因为团队分工是成功的关键:有人负责导航,有人规划路线,有人协调食宿——“一个人骑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骑得更远。” 卞艺潼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辛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