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边争抢货架上的有利位置,承诺每月支付450元陈列费;一边强调货品“可退可换”“售后无忧”,以此游说店主大量采购白酒……4月25日,两名自称酒厂业务员的男子来到沙河口区西安路一家便利店。经过一番推销,店主步先生最终购入价值2.4万元的白酒。然而仅仅几天后,两名“业务员”便相继失联,当初承诺的退换服务和陈列费均未兑现。“这些白酒的进货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现在就算亏本也很难卖出去。”记者调查发现,同样套路的骗局已在本市十家便利店接连上演。
900元陈列费为饵,推销2.4万元白酒
在沙河口区西安路商圈,步先生打算开一家便利店。因为此前有过一次开店经验,他在筹备期间通过便利店供货业务群发送了新店的进货需求。“业务群里有很多常年给便利店供货的业务员,大家都有基本的信任。”步先生说。
4月25日,有两个人来到了步先生的便利店,他们自称是两家酒厂的业务员。“前一天,有一个人联系我要谈合作,没想到第二天来了两个人。”步先生表示,其中一人自称是北京二锅头酒厂的业务员,另一人声称代表老白干酒厂。两人进店后开始争抢货架上的有利位置,提出可以按月支付陈列费。争抢中,两人以现场竞价的方式将陈列费从280元每月涨到450元。最终两人达成一致,决定分摊货架上的位置,并陆续搬来一箱箱白酒,拆开摆放到货架上。
步先生坦言,每月900元的陈列费(两人各450元)确实很有吸引力,但看到需要一次性采购2.4万元的白酒时,又让他十分纠结。“这个量太大了,白酒卖得慢,积压这么多货款,势必影响小店经营。”步先生说,但两名业务员告诉他,如果做陈列的话,必须上满他们提供的货品。
此外,两名业务员承诺,这些白酒可退可换,售后服务及时高效。“他们给我算一笔账,陈列费每月900元,一年即10800元,接近进货价的一半。即使不合作了,这些酒也能按进货价退回。”步先生表示,当时他仍有些犹豫。没想到两人又发起了下一波攻势,他们各自从车上抱来一箱白酒,送给步先生。“一箱、两箱、三箱……逐渐击破了我的心理防线。我琢磨着白酒也不用担心保质期,放着也行吧。”步先生说,于是他完成转账付款,与两人达成合作。
业务员失联,售后承诺无踪影
5月21日,记者来到了步先生的便利店。在这间约20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了各式商品的货架,其中白酒类货架上大半是4月25日购入的白酒。这些白酒,大部分是几十元的平价白酒,小部分是二三百元的精装酒,主要包括衡艺老白干、京坛北京二锅头、上好玖女儿红、白水杜康等等。在步先生的轿车里,前座、后座、后备厢都装满了一箱箱白酒。
4月26日,步先生曾联系两名“业务员”索要陈列费合作协议。一人明确表示“没有协议”,另一人没有回复。当日,有其他酒水业务员提示步先生,“这些酒可能不对,建议联系业务员退换一部分试试。”步先生随即发现,此前正常交流的两名业务员陆续失联,当初承诺的无条件退换、及时售后服务全都成了空话,每月900元的陈列费更是杳无音信。
步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4月6日,韩先生在甘井子区钻石湾新开了一家便利店。同样是这两人来到店里,分别自称是北京二锅头酒厂和河北老白干酒厂的业务员。他们以每月120元陈列费为诱饵,向韩先生推销了价值4010元的各类白酒。更早的2月17日,在沙河口区新生路附近,刚接手便利店的宋先生也遭遇了相同的套路。这两人用如出一辙的手法,向宋先生推销了1万余元白酒。宋先生为此支付了3020元现金,又用店里各式高档白酒折抵7000余元。
随后,两名“业务员”陆续失联,他们向韩先生和宋先生承诺的陈列费至今没有兑现;两家店购入的白酒一直处于滞销状态,联系退换也断了途径。
两名“业务员”售酒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4月26日起,步先生便开始多方寻找这两名“业务员”的下落。在追查过程中,他意外发现本市有10家便利店遭遇了完全相同的骗局,店铺分布于大连多地。这些受害店主自发组建了维权互助群,通过信息共享发现:涉事人员手法娴熟,均是盯着新开业的便利店下手。“陈列费是鱼饵,钓走的是酒的差价。”韩先生说,他曾联系两家酒厂核实,酒厂根据商品信息判断那些酒确实是他们酒厂生产的,但韩先生提供的进货价远高于他们的出厂价。“有一种酒,酒厂说的市场价是12元,但便利店拿到的进货价是28元。”韩先生向记者举例说明。“我们拿酒的进货价,相对于其他渠道的市场价,普遍高出30%以上,有的酒甚至是一两倍的差价。”步先生也进行过类似的比价调查,但此时涉事人员都已失联,他们提出退换货的诉求始终未获得回应。无奈,步先生只能赔本销售,以缓解经营压力。
涉事人员身份存疑,便利店维权遇困
购入的白酒只有进货单,承诺的陈列费没有协议,涉事人员的身份信息难以证实,致使步先生等人的维权之路陷入困境。
他们真的是酒厂的业务员吗?受害店主们仔细核查后发现,这两名“业务员”除了口头宣称是两家酒厂的业务员外,仅留下一个手机号和三个微信账号,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无从考证。更令人起疑的是,当步先生、韩先生等人向两家酒厂求证时,“酒厂说,在我们这没有业务员,也没有合作的代理商。”步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曾通过律师尝试追查那个手机号的机主信息,却发现电话号码注册人的信息与售酒人员并不相符。
记者从步先生提供的资料中看到,一名售酒人微信上自称“冉某,老白干酒业”。记者致电河北衡水一家酒业公司采访核实,但电话始终没有接通,“冉某”的业务员身份未获证实。
随后,记者根据步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采访一名售酒人员。对方首先表示“早就不干了”,后又否认了曾经的“酒厂业务员”的身份,表示他是从事小食品销售行业。记者向步先生核实电话号码后再次拨打,该号码进入了无人接听的状态。
■专业建议
四条建议保障便利店合法权益
面对如此推销套路,便利店有何应对之策?专业人士表示,表面许以高额陈列费,实际高价推销商品的套路在市面上流传已久。
便利店在面对不熟悉的业务员推销商品时,可要求业务员出示工作证件或授权文件,以及联系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避免轻信“无协议合作”。
决定合作前,可通过多渠道对比价格,警惕进货价异常高于或低于市场价的情况。建议拒绝“捆绑销售”,避免因“陈列费”承诺被迫囤积高价商品,警惕“赠品诱惑”“竞价抬价”等话术,避免因小失大。
达成合作意向后,建议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陈列费金额、支付方式及退还款条款等,留存双方签字、公章等。
交易过程中,建议保留完整交易凭证。一旦发现交易异常,或相关人员失联,协议无法兑现等问题,应立即停止合作,向相关部门反映求助,协同其他受害者维权。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卓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