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鱼,几乎一生都在奔波,从江游到海,跋涉万里再回到故乡,最后安静地死去,它就是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如何用生命书写壮丽的洄游之旅?它为何被称作“母爱之鱼”?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讲师秦玉雪。
“天选”之姿 大马哈鱼有典型的“游泳健将”的体型
说起大马哈鱼,有些人可能会表示不太熟悉,但是提到三文鱼,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大马哈鱼在生物分类学上隶属于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在某些中文资料中大马哈鱼被称作“太平洋鲑鱼”,其学名为 On-corhynchus keta,“三文鱼的音译是Salmo,通常指鲑科鱼类。”秦玉雪表示,大马哈鱼是三文鱼的一种。在中国,大马哈鱼拥有众多别名,包括鲑鱼、大麻哈鱼、北鳟鱼、大发哈鱼等。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在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绥芬河和图们江流域也都有其分布。
大马哈鱼有着典型的“游泳健将”的体型,呈纺锤形,背部和体侧为银色,腹部为银白色,体侧线明显,鳞片细小,除了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背鳍、臀鳍、尾鳍各一个外,在背部靠近尾鳍区域还有一个脂鳍。成年大马哈鱼体格可不小,体长甚至超过一米,体重可达到近40斤。性成熟后的大马哈鱼,其体色加深,体侧有明显的斑纹。性成熟后的雄性大马哈鱼其吻部会明显隆起,形成一个钩状的结构,类似鹦鹉啄的形状,这种变化有助于它们在繁殖季节中争夺及保护配偶。
大马哈鱼作为“游泳健将”,是典型的河海洄游性鱼类。大马哈鱼在淡水中出生,但是那里食物匮乏,为了觅食和种族繁衍,它们不得不顺河而下,游到广阔的海洋中去。海洋中物种丰富,大马哈鱼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3~5年,通常4岁前后便已达到性成熟。随着个体越发成熟,它们的思乡之情也越加强烈,漫长的海洋生活留不住它的心,无论离开出生地多远,终究要返回故乡养儿育女。
■简介
大马哈鱼
在生物分类学上隶属于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
在我国,大马哈鱼拥有众多别名,包括鲑鱼、大麻哈鱼、北鳟鱼、大发哈鱼等。
洄游之旅
历尽艰辛回到出生地在故乡河床产卵后死去
在海洋中生活了多年,大马哈鱼即将迎来这地球上最壮观的洄游之旅。秋冬季节,成群的大马哈鱼跨越海洋,飞跃瀑布,溯河而上,向着故乡的方向奋力前行。大马哈鱼的回乡之路漫长而且充满艰辛,它们甚至有可能成为沿途的棕熊、狐狸、海雕等的腹中美味,为这些生物补充过冬的能量,也把海洋中的氮、磷带回了内陆,形成了物质循环。无论困难有多大,大马哈鱼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不过,迄今为止,它们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仍是一个谜。
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大马哈鱼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然而,日夜兼程的洄游,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反差变化,此时的大马哈鱼已经疲惫不堪,整个身体暗淡无光,即便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它们还必须全力以赴去争取繁衍。雌性大马哈鱼会在砂砾质的河底挖掘产卵巢,雄鱼也会一直陪伴左右,并加以督促,雌鱼将球形鱼卵产到产卵巢中,并摆动尾鳍使砾石完美地覆盖住受精卵,便静静守护,雄鱼则一直保持战斗状态,保护母子平安。
产卵后的大马哈鱼,耗尽所有体能,在故乡的河床慢慢地死去,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它们用自己的身体滋养着这片土地和河流,对后代倾尽所有,也成就了它“母爱之鱼”的美誉,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在许多文化中被赋予了崇高的象征意义。
孵化后的幼鱼,在河流停留一段时间后,游向大海,它们的洄游路线跨越辽阔的北太平洋,我国的大马哈鱼从黑龙江等流域回归大海一直游向白令海,并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之间反复进行越冬和索饵洄游,深秋游向阿拉斯加湾,春末游向白令海,最终在性成熟会返回出生地的河流。这一历程,与父辈们走过的生命之旅别无二致。
“作为珍贵的经济鱼类,大马哈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秦玉雪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大马哈鱼的生存环境仍面临一定威胁。因此,对大马哈鱼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仍然重要,以确保这一珍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