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部分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甚至超过20%。“小胖墩儿”在中小学校园中成了一个看似喜感却令人心忧的现象,降低校园肥胖率已刻不容缓。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那么,青少年肥胖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家长需要如何转变观念,以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走访了省内多所中小学校。
别把体重不当回事儿
谁能想到,一则本溪中学生减肥故事,传进了清华校园。
故事得从7年前说起。2018年,12岁的李格(化名)升入本溪市第五中学。刚入学时,他的身高和体重就远超班上其他同学。到了初三,李格身高已经长到1.85米,体重更是达到惊人的240斤。眼看中考体育加试日益临近,李格的体重不仅影响了他的运动能力,还让他面临健康风险,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现在不少家长都存在对孩子体重超标的认知误区。他们一方面将“婴儿肥”“生长性发胖”视为健康信号,认为孩子胖一点是“有福气”或“发育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又缺乏科学的判断标准,甚至误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瘦了”。
更要警惕的是,青少年肥胖绝非简单的体型问题。研究证实,肥胖儿童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孩子的4.3倍,还会增加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且,随着超重和肥胖儿童数量的增多,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的孩子比例也在上升。在心理层面,影响更加隐蔽:超重青少年遭遇校园霸凌的风险增加67%,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那时候最大号的校服,他穿起来都很费劲。随着中考体育加试一天天临近,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说起李格,本溪市第五中学体卫艺处主任曾雪松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学校里和李格一样受体重困扰导致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还有不少。曾雪松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为这些学生量身制订特殊的训练计划,开启“体重特训”。不到半年时间,李格体重成功降到170多斤,中考体育加试拿到满分,顺利考入重点高中,3年后考入清华大学。
去年,在学校举行的中考动员大会上,清华大学在读的李格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的减肥经历。在李格看来,越来越多中小学生体重超标,是饮食结构失衡、运动量锐减以及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千万别把体重不当回事儿”。
不仅是三分练七分吃
而李格的转变,正是源于学校针对学生体重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本溪市第五中学,体育课改革像一场精准的“健康手术”:初一新生从跳绳、慢跑等基础训练起步,下学期引入足球、篮球等项目专业教练;初二实施体育课“走班制”,操场上五六个班级同时开展不同运动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如今,全校近800名学生中,肥胖者不足20人。
这样的蜕变故事,正在辽宁多所校园里悄然上演。
3月21日早7点,沈阳市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的操场已是热闹非凡。校长万迎领着58名“小胖墩儿”在晨光中奔跑。高抬腿、折返跑、蛙跳……汗水顺着孩子们通红的脸颊滑落。
在几百公里外的大连市高新区龙王塘中心小学,健康密码藏在两亩“百草园”里。3月20日下午,几名五年级学生正握着铁锹松土,后脖颈渗出细密汗珠。校长范立霞抓起一把泥土介绍:“春天种茄子,秋天挖红薯,有的班还种过板蓝根!”自学校8年前开始推行“每天体育运动两小时”,学生肥胖率连年下降,创下连续三年零焦虑学生的纪录。
俗话说:“三分练,七分吃。”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节食并非减肥的最佳选择,合理膳食才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辽宁多地中小学通过“运动处方+营养干预+劳动教育”的组合拳,将学生超重率平均下降约15%,体能测试优良率提升逾20%。
专家
多运动、少吃外卖
3月19日上午课间,沈阳市于洪新城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人声鼎沸。五年级学生小林正和同学一起“打口袋”,汗水浸湿了校服却掩不住笑容。谁能想到,半年前,他还超重呢。直到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督促下,小林每日摄入蔬果量增加50%,全家每周都至少安排三次徒步活动。现在,小林的体重已回归正常。
沈阳市教育局构建的“预
防—干预—预警”三级防控机制,正让更多“小林”受益。近年来,沈阳在全市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武术、射箭等特色体育项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学校食堂每周公示带量食谱,由专业营养师设计餐品。
在大连,卫生健康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把控甚至精确到一棵青菜。市疾控中心每周都会对校园食材进行重金属、农残检测,校医与食堂管理员必须通过“食安模拟考”才能上岗。
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今年寒假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每天平均要接诊十余名“小胖墩儿”。副主任医师赵云静提醒家长,要让孩子每天保证1小时有氧运动、少吃外卖、拥有充足睡眠。
青少年体重问题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代际观念冲突以及社会转型痛点的复杂“战役”。当BMI指数成为青春的另类刻度,辽宁正以政策重锤、科学利刃与人文温度,试图在升学率与健康率的夹缝中,为青少年开辟一条向阳而生的成长之路。
记者白复海 许蔚冰见习记者姜雪 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