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征福气和财富的葫芦上,几只仙鹤嘴里衔着饱满的蟠桃,它们身姿优美,充满动势,传达出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大连非遗项目漆雕葫芦代表性传承人陈忠盛正在用三角刀剔除图案周围多余的红漆,露出葫芦淡黄色的瓷质皮,两种颜色的碰撞让图案的线条变得清晰明快。“雕刻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报废,所以说漆雕葫芦是刀尖上的艺术。”陈忠盛说道。
醍醐灌顶
女儿一句话启发他走上葫芦雕刻之路
陈忠盛今年78岁,师从木雕大师李广恩。那是1965年,18岁的陈忠盛进入大连贝雕厂成为李广恩的学徒,主要负责加工木质底座,虽说底座属于配件,但精心雕琢的底座不仅能为工艺品提供稳固的支撑,还可以提升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而对木雕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在李广恩的教导下和不断的实践中,陈忠盛的雕刻技艺日益精进,后来陈忠盛进入大连雕刻工艺厂,仍从事木雕工作。
说起漆雕葫芦这一葫芦雕刻技法的诞生,要归功于陈忠盛的大女儿。2003年,年近六旬的陈忠盛越发向往田园生活,于是在大黑石海边购置了一处农家房,夏天经常过去钓鱼,为了遮阴和美观,他在院子里种了丝瓜、葫芦等爬藤植物,结出的葫芦都被他丢弃。一天,大女儿说,“老爸,你会雕刻,这葫芦扔了怪可惜,不能把它们雕刻成工艺品吗?”陈忠盛说,这一句话让他意识到,葫芦具有天然的外形美,完全可以作为雕刻材料,从此他潜心研究葫芦雕刻工艺。
“葫芦雕刻的精细程度高,我不得不重新制作一套适合雕刻葫芦的工具。一开始我直接在上面雕刻图案,因为反差不明显,效果不好。绘画会运用色彩,我就想能不能给葫芦上一层漆。”陈忠盛说,经过多次尝试,他发现用喷漆的方式才能把漆上均匀,在中国红的“外衣”上,经过精心雕琢,一幅幅生动的图案便浮现在葫芦上。
陈忠盛说,他在家里闷头研究了10年,作品大多送给了亲朋好友,这种精致新颖的漆雕葫芦广受好评,于是他开始携作品参加各类展览。随着美誉度的不断提升,2016年,陈忠盛被评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大连市手工艺术大师。2017年,漆雕葫芦被列入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巧夺天工
从种葫芦到雕葫芦,每一步都饱含心血
陈忠盛表示,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深受人们喜爱。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葫芦种子,证实葫芦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最初,人们将木质化的葫芦剖开,当作器皿使用,如今,葫芦作为工艺品仍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着福气和财富;其藤蔓绵延不断,象征长寿;葫芦籽多,寓意多子多福……”陈忠盛对葫芦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民间有“葫芦进家,越过越发”的说法,新年期间人们常以葫芦为装饰,祈求吉祥、平安,很多人喜欢把玩和佩戴葫芦,随时随地“盘它”。陈忠盛也将两个小葫芦拴在帽子上,作为彰显个性的头饰,笑称自己是“葫芦爷爷”。
在陈忠盛家中的工作室,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葫芦摆满了整个房间,有展现花鸟、吉祥图案的,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的。那么这些精美的漆雕葫芦是怎么制作的?
陈忠盛说,工艺葫芦主要有彩绘、雕刻、浮雕、烙画等形式,漆雕葫芦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最大。首先,种植葫芦就有一套复杂的流程,陈忠盛雕刻的葫芦都是他亲手种植的,春播秋收,采摘下来的葫芦要进行打皮、晒干处理,然后需要用砂纸打磨表面,这样漆才能牢牢附着在葫芦表面。然后要根据葫芦的形状构思设计图案,“场景宏大的,适合用梨形葫芦来制作,亚腰葫芦的形状像两个球体摞起来,上下两部分可以分别设计图案。还有那些异形葫芦,只要经过精心设计,都能成为艺术品。”陈忠盛说道。确定图案后,要进行普样,将图案画在硫酸纸上,这个环节还要考虑图案的大小、比例,图案之间的衔接等。随后,将硫酸纸下面垫上复写纸,铺在葫芦表面,用铅笔沿着线条描摹,图案就印在了葫芦上。普样之后的环节叫作走线,用刻刀将线条雕刻出来,相当于绘画中的白描。紧接着,就是最关键的雕刻环节,陈忠盛采用阴阳雕刻的手法,将不需要的漆面剔除,让图案显现。
精益求精
0.1毫米的偏差都能毁掉一个作品
要说最难雕刻的图案是什么,人物数第一,头发则是雕刻人物最难的部分。记者眼前,一个名为《昭君出塞》的作品展现了陈忠盛精湛的技艺。漫天黄沙中,匈奴官兵列队前行,王昭君双手笼袖遮面抵挡风沙,呼韩邪单于、抱琵琶的侍女、匈奴将领、随从……画面上的十余个人物,形象不一,各具情态,还有骆驼、犬、马、鹰等动物,如此复杂的图案全都跻身于一个葫芦的表面,令人叹为观止。
据陈忠盛介绍,《昭君出塞》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每个人物的发丝粗细都是一样的,走线时0.1毫米的偏差都会让作品前功尽弃。”他说,漆雕葫芦之所以难做,是因为葫芦表面十分光滑且有弧度,对刻刀等工具的掌控尤为困难。如果该收的地方没收住,把漆破坏了是没法补救的,因此有的人物作品需要废好几个葫芦才能做成。
在陈忠盛另外一个名为《童乐》的作品中,有30多个孩童,他们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斗蛐蛐,宛如一张年画印在了葫芦上。陈忠盛说,由于人物众多,每个孩童的五官都极为精细,在用平铲剔除漆层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坏画面。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陈忠盛眼中,磨刀也是做好漆雕葫芦的难点之一,陈忠盛常用的圆刀刃口呈圆弧形,需要用两块磨刀石分别磨刀的两面,“磨刀讲究角度,刀磨不好就别想把葫芦刻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写实图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表现手法上,现代写实图案与传统图案相比,更倾向于使用精确的线条实现对现实世界的逼真再现,“包括人物的发饰、剑柄上的花纹都要精准地雕刻出来,这也是创作的难点。”陈忠盛说道。
推陈出新
78岁的他渴望将非遗技艺传下去
自从迷上雕刻葫芦,陈忠盛的作息时间就发生了改变,每天凌晨两点开始工作,夜深人静时他的注意力最集中。在接下来的十多个小时里,除了吃饭、午睡,他一直跟葫芦做伴,到了播种的季节,还要去葫芦园劳作。
在创作过程中,陈忠盛也在不断创新,比如他正在制作的《群鹤献寿》,为了让桃子更加逼真,他将桃尖以外的漆轻轻刮掉一层,这样就产生了渐变的效果。此外,他还尝试制作浅浮雕、墨雕作品,用中国红以外的颜色制作漆雕葫芦。20多年来,陈忠盛已经制作了上百个漆雕葫芦。
近年来,陈忠盛也在积极传承技艺。虽然他的学生不少,但是真正出师的还没有,一是漆雕葫芦学习难度大,需要一定的刀功和磨刀经验,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长期的雕刻实战经验,拿刻刀要像拿笔一样自如;二是漆雕葫芦制作成本高,一个图案稍微复杂的葫芦,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的制作周期,如何平衡艺术价值、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是个难题。
关于传承,陈忠盛也有很多想法,比如将漆雕葫芦作为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等。“未来我还是要努力,招收更多认真肯干的徒弟,跟着我好好学几年,把优秀传统文化用心地传下去。”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