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反映,一种“死亡游戏”在校园流行。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我儿子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
11月4日,益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该局已采取措施,已要求全市学校进行排查,“截至目前,我们暂未接到其他学校类似情况的报告。此外,我们在加强生命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后续部署。”涉事家长表示,孩子已无大碍。
根据该游戏的体验者描述,“梦回大唐”游戏大概是: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然后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游戏的核心点是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该游戏之所以会被叫作“梦回大唐”,是因为在达到窒息状态后,体验者会短暂昏厥,产生一些奇特的感受,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幻觉。
网上也有部分体验者发布自己玩该游戏之后的“所见所感”,这些感受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人说“看见了童年的场景”,也有人说“目睹了梦幻景色”,甚至还有人称看到了“前世记忆”……
据此前报道,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公开资料显示,“死亡游戏”又叫“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上个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
2004年,教育部在获悉“死亡游戏”在学生中传播的情况后,坚决制止此类危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如今,“死亡游戏”死灰复燃,除了说明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相关问题不够敏感之外,也给家长、老师提个醒,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提醒。
媒体发声
死亡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游戏,视生命如儿戏的游戏必须彻底封杀,美化传播死亡游戏的信息必须清理。“死亡游戏”屡屡死灰复燃,说明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这个屏蔽词还不够敏感,才给了别有用心之人、所谓的体验者一再钻空子的空间。要想封杀 “死亡游戏”,监管部门、平台等要常念紧箍咒,家长、老师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提醒。莫等到悲剧酿成,再追悔莫及。 ——北京晚报
“死亡游戏”不仅不能进校园,也不能存在于校外,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围追堵截,直至其消亡,才能真正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受“死亡游戏”的迫害。从这个角度看,围堵“死亡游戏”,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 ——大河报
“死亡游戏”打着挑战、刺激的幌子,利用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引诱他们漠视生命,将年轻的生命推向悬崖边缘。面对“死亡游戏”的传播,各地需要严阵以待、严防死守,防范这类游戏戕害中小学生。当然,更要坚决铲除危险游戏的生存土壤。有关部门亟须加强对网络和文化环境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此类危险游戏的传播,让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中国妇女报
相关阅读
把黏菌当宠物养,小学生奇奇怪怪的爱好又增加了
如今,养宠物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养“纸盒狗”“宠物石头”“芒果核”之后,不少人又养起了黏菌。黏菌是什么,可以当宠物来养吗?10月23日,黏菌科普博主“曳尾菌”告诉记者,黏菌常见于枯枝朽木之间,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行为,被部分爱好者发现被培养,后来逐步被更多人关注,“培养黏菌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储备,并不建议没有经验的人盲目跟风。”而这股风潮已经刮到小学生中间。
家长晒小学生养黏菌当宠物
把黏菌放在迷宫的入口,在出口处放一块食物,过不了多久,黏菌就能找到最短的路线吃到食物;把食物按照地图显示放在学校、医院、社区等对应的位置,黏菌就能自行长成一幅“城市交通路线图”……社交媒体上,网友晒出自己培养的黏菌。“曳尾菌”告诉记者,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并以各种有机物为食,它最为人所熟知的特征就是在寻找食物和繁殖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比如能感知到食物的存在,并朝着食物的方向移动。
记者了解到,黏菌并非首次引起网友关注,作为一种小众异宠,早在2017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当时发现了一种能以燕麦为食的黏菌,我将其发到网上后,迅速引起关注。很多人被其独特的形态和行为所吸引,开始学着培养黏菌,但由于经验不足,大部分人尝试之后就放弃了。”“曳尾菌”告诉记者,“总的来说,培养黏菌是个小众爱好。”
记者发现,培养黏菌的爱好者似乎已经从最初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扩大到更加低龄化的小学生群体。经过网络搜索可以发现,有不少网友将自家孩子培养的黏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的家长表示,“现在小孩子流行的东西,越来越逆天了,我是看不懂了”“性价比很高、会看到黏菌如烟花般绽放”“看起来有点恶心,不想让孩子养了”……
最出名的两个实验
据“曳尾菌”所述,她是一名微生物爱好者,平时喜欢培植菌类生物,并记录下各种菌类生长过程中独特唯美的镜头。数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曳尾菌”在花园草丛中发现了鳞钙皮菌(一个黏菌细分品种),便开始拍摄黏菌的生长过程。“有时候一个几十秒的延时镜头要拍几天才能完成,相关视频发布后,受到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曳尾菌”说,鳞钙皮菌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全世界1000余个黏菌品种中,它是为数不多喜欢吃燕麦的,“这种黏菌对于爱好者而言,更便于培养,也可以借助燕麦的不同摆放位置,做很多有趣的实验。”
据介绍,在黏菌爱好者中,目前最出名的两个实验,就是黏菌迷宫和东京铁路优化实验。黏菌迷宫通常是一个封闭的容器,内部布满了迷宫样式的通道和障碍物,黏菌在迷宫中移动,通过各种障碍物,最终到达目标区域。
而东京铁路优化实验则是利用黏菌模拟日本东京的铁路线路,通过食物引导,黏菌在生长过程中自行选择距离食物最近的路线进行移动,其移动轨迹就能形成一个线路地图。“得益于这个启发,许多爱好者根据各个城市的地理特征,用黏菌模拟出很多城市的交通线路图。”黏菌爱好者Lily说,“根据黏菌的特性,还可以将黏菌培养成各种形状,比如面具、大树等。”
■专家说法
不建议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培养
除了是一名科普博主外,“曳尾菌”还出售黏菌菌核。她表示,销售菌核已有七年,最开始,她辞去原本的工作,专门拍摄菌类生长视频,而后开始在网上销售菌核。“因为黏菌主要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枯木烂叶之间,所以我在院子里准备了一些腐木,专门培养黏菌。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喂黏菌的时候,我觉得很自由。”
这一次的爆火也给她带来了一些烦恼。为了避免有人误触下单,她一天会打100多次电话与买家商量退款。“养黏菌有一定门槛,需要了解其习性,之前其实只是一个小众爱好,但这次火了之后,很多人跟风下单。因为没有经验,没能好好培养,最终导致黏菌被遗忘在角落。”“曳尾菌”告诉记者,“不建议盲目跟风,养黏菌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不适合所有人。”
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微生物组副主任技师刘鑫告诉记者,黏菌实际上属于真核微生物下面的原生动物类,本身对人类的致病性并不强,其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在繁殖阶段,黏菌的孢子随风飘散,容易导致过敏反应。
此外,黏菌的生长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其他有害细菌。“它需要阴暗潮湿的生长环境,而这恰好容易滋生一些有害细菌,身体抵抗力较低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就容易感染生病。”刘鑫说。
因此,培养黏菌并不适合所有人。刘鑫表示,即使是懂得如何培养黏菌的爱好者,在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做好防护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并不建议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培养。
文图综合央视新闻、重庆晨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齐鲁晚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