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三人组两人为“90后”
昨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神十九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组成,航天员蔡旭哲任指令长,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执行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宋令东和王浩泽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两人都是“90后”。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也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蔡旭哲曾表示,因为自己属龙,两个“90后”新队友都属马,这个新组合也被称为“龙马乘组”。
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船箭飞行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按计划,神十九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十九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神十八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计划于11月4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乘组将开展86项实验“太空格物”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近日发布。林西强表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工程开展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是国家空间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十九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规划》中提到的“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实验。领域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在空间站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将向社会公开发布,介绍空间站入轨以来,开展科学与应用任务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是她
本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
享受挑战
王浩泽1990年出生在河北滦平,曾是潜心科研的工程热物理硕士,2015年进入北京动力航天所,多年来一直钻研新型火箭发动机。在第三批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从来没有想过,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朝一日可以成为航天员。“当时看到有这个机会,太宝贵了,我就报名了,太酷了!”
身为工程师而不是飞行员的她,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航天生理功能测试,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然而王浩泽却说,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未知的挑战并未让她产生压力,只觉特别新奇。“航天员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能有幸参与其中,我就已经很幸福了。”
从航天科技工作者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王浩泽无疑是幸运的。中国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飞天圆梦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幸运不代表训练标准会降低。选拔阶段,第一次坐离心机时的感受,让她印象深刻,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王浩泽就感觉呼吸困难,肺部像撕裂一样。“离心机教员说他有一个警铃,这么多年从未响过,从来没有航天员按下过。我当时就握着这个警铃,一直在做思想挣扎。虽然很难受,但我觉得我不能按,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两个训练法宝
带着这样的信念,面对难度较大的训练时,王浩泽从没想过放弃。王浩泽还总结出了两个训练法宝——“苦练”和“勤思”。比如“交会对接”这个项目,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上手很快,但对于王浩泽而言,有些摸不着门道。对此,王浩泽只能“苦练”。经过近千次的训练后,她现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时,每一次都能达标。
关于第二个法宝“勤思”,王浩泽说,“在出舱训练时,有一些操作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身体呈现什么样的姿态能拓展服装的操作范围,我的手应该握在哪个位置可以更牢,更好发力。”最终,王浩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考核,被确定为神舟十九号任务航天员。
王浩泽说,虽然在之前做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时候也有压力,但与当下这种压力有所不同。“我是祖国从万万千千航天人里选拔出来的,我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祖国信任我,那么我也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舱外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王浩泽说,自己也将利用专业所长,“我想更多的是与地面技术人员的沟通,比如说遇到一些预案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天地同心,用我的工程背景解决问题,我想我应该能发挥作用。”
22个月!航天员蔡旭哲将二度飞天,刷新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
蔡旭哲同志简历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3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将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
王浩泽同志简历
王浩泽,女,满族,籍贯河北滦平,硕士学位。1990年3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0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中校军衔。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航天员宋令东将是我国首个飞天的“90后”男航天员
宋令东同志简历
宋令东,男,汉族,籍贯山东曹县,学士学位。1990年8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要飞就飞最好的”
宋令东是我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从捍卫祖国长空到为国出征太空,他有怎样的经历?
“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
1990年8月,宋令东出生在山东菏泽曹县。21年前,13岁的宋令东和同学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无比神往,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高中毕业后,他选择离太空更近的天空,成为一名飞行员。
刚入伍时,宋令东对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概念很模糊。在一次理论集训时,一位战斗机飞行员讲述了他的飞行生涯,下课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宋令东说,我当时看了这句话后心里憋了口气,我说我就要当那个最好的男子汉,飞最好的飞机,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
2016年,宋令东开始执行飞行任务,他渐渐找到了飞行的意义。宋令东讲述,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心里很自豪、很骄傲,用一个最贴切的词应该叫自在云端。
2018年,当正在执行任务的宋令东接到单位通知,可以参加航天员选拔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对宋令东来说,在训练中最大的挑战是转椅,他坦言,从小坐车晕车,坐船晕船,但是这一路也咬牙挺过来了。
2020年9月,宋令东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宋令东回忆,聂海胜看到他后,得知他是1990年出生,他的父亲是1963年生人,一下就笑了。因为聂海胜是1964年出生的,仅比宋令东的父亲小一岁。那一刻,宋令东觉得航天这个事业离自己很遥远,毕竟自己的父辈还在准备飞行,初出茅庐的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接过这个担子呢?
填补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是航天员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前辈的无私倾囊相授,以及宋令东一次次的训练和打磨。宋令东说,在这个队伍里,很多老同志几年、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只研究一个产品。当年轻人来了以后,他就手把手地教技术,教做人教做事。在宋令东看来,这样“手把手”的传承,是载人航天事业保持年轻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信名叫“守望者”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开展了8大类、百余项的训练。2023年5月,神舟十六号任务中第三批航天员开始亮相中国空间站。一次次目送队友出征,宋令东告诉自己,要不断磨炼心性,踏实前行。
从基础理论知识到体能强化,从心理素质的提升再到航天环境适应性的训练,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如今,宋令东与蔡旭哲、王浩泽一起入选神舟十九号乘组,即将实现飞天梦想。
他说,自己微信名叫“守望者”,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梦想,“我觉得这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做探索,也是在守望未来。”
二度飞天这次有何新挑战?
在这次飞行乘组中,曾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航天员蔡旭哲被任命为神十九乘组的指令长,备受关注。
蔡旭哲首飞的神舟十四号任务被称为是建造阶段情况最复杂的一次,亲身经历了天宫从“一居室”到“三居室”的转变,随着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中国空间站也在那时正式形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运行模式。
此次神舟十九号出征同样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根据计划,此次神舟十九号安排了多次出舱任务。“我们进行了水下训练,针对出舱的EVA训练,以及虚拟现实的训练等。但有些训练可以模拟,有些则模拟不到。比如,如何把舱外的设备在舱内进行存储和传递,这是一个难点。”蔡旭哲说。
蔡旭哲表示,因为自己属龙,两个“90后”新队友都属马,他给这次的新组合取了个名称——龙马乘组,寓意着以最好的状态去完成既定任务。
一年多的合训让乘组之间的默契值拉满,形成了“1+1+1=1”的合力。“我们两位‘90后’航天员非常开朗活泼,而且能力很强,他们入队以来的训练非常扎实,遇到问题也能从不同方向、角度去分析,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和他们一同训练,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整体来说,我们发挥了团队的合力,做到‘1+1+1=1’的这种攥指成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