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入省内各地实地探访

从养老到享老 还需做点儿啥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歌曲《夕阳红》脍炙人口,“温馨又从容”的歌词唱出了人们在人生向晚时的心愿,也被称为养老的最佳状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以及周边友好的生态,即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升级。
        从“养”到“享”,一字之差的背后代表着老人们怎样的需求升级?目前市场的供给端是否能满足?破解当下的“银发”困局,相关部门有哪些务实举措、“享老生态圈”又如何尽早建成?
        近日,本报记者再次深入省内各地,探访老人、了解市场、采访部门、问道专家,探寻还需要做点儿啥才能“从容享老”。
        从“养”到“享”   难题痛点在哪里?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话真是准确道出了养老面临的最大难题。”大连居民刘永祥深有体会地说。
        刘永祥今年56岁,平静的生活因4年前母亲的一次意外摔倒而打破。母亲先是骨折,接着突发脑出血,然后又其他状况不断。如今82岁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24小时照顾其饮食起居。“现在我和退休的姐姐轮流‘值班’,姐姐白天、我晚上,三个家庭的生活都改变了。”刘永祥说,为了照护母亲,他调离了经常要出差的技术主管岗位,孩子的学习和陪伴也几乎推给了妻子。而母亲的心理负担也很重,情绪常常不稳定,全家人都身心俱疲。
        67岁的营口居民张文智虽然每天活跃在老年大学的文艺团队里很充实,但心里隐隐的不安一直都在:“我女儿大学毕业后,已在外地工作、安家。我现在身体还不错,最担心的就是一旦病倒了怎么办,去外地投奔女儿或者让女儿回到营口都是拖累孩子啊!”张文智说,她和老年文艺团队里的伙伴们常常讨论将来的“去向”问题,大家都觉得养老机构再好也不如自己家自在,只要能行,就居家养老,非到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会选择养老院兜底。
        记者在沈阳、大连、抚顺、营口等城市和乡村走访发现,有刘永祥母亲、张文智类似想法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短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养儿能防老”的传统观念,却又不得不面对儿女在外地、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正处在事业上升期而无暇照顾等矛盾,内心十分焦虑。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增大,行动不便,城乡老年人的社交圈都在缩小,孤独感更加强烈,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的老人也并不少见。采访中,有部分独居老人反映,自己一个人生活,常出现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的情况。而跌倒等意外事故更是老年人的“致命”伤,卫生间和浴室常常是高发地,成为老年生活状态的转折点。
        此外,探访中,就餐、理发、洗浴等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也是各地老人反映较为集中的难点。
        从“养”到“享”   服务如何跟得上?
        “吕爷爷、吴奶奶,我们来给吕爷爷过生日。祝老人家生日快乐,祝您二老福寿绵长!”近日,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的志愿者带着鲜花、寿卡、福包、红围巾等慰问品,上门为一对老两口送上祝福。
        多福社区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不仅将独居、高龄老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社区每月还会为老人们举办生日会等助老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关爱要首先“送到家”。
        在大连市西岗区白云街道于大娘家里,厨房和卫生间里都安装了带小桌板的L形扶手,地板和地砖做了防滑处理,还拆除了可能影响老人行动的一些硬隔断,扩大老人的视线范围同时还增加房间光照度。
        于大娘是“大连康养助老慈善基金扶手行动”的首批改造用户,“扶手行动”是助老公益活动,率先为低收入老人、留守老人、残障老人、老军人等群体提供免费适老化改造。大连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结束会对老人的房屋进行深度保洁以及居住环境的复原,让老人仍感觉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减少不适感,适老化改造不仅“送进门”还要“做到位”。“出锅喽!”伴随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饺子盛进了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村民张大娘的碗里,张大娘高兴地说:“饺子真香,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这是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刘全国式“党员家庭代办站”15名代办员,在重阳节当日为塔峪镇独居老人开展的节日慰问活动,而日常的代办已涵盖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问医、送药、代缴费……塔峪镇塔峪村党总支书记邢建说,抚顺市代办服务触角已延伸至农村,“代办”要完成农村老年人关爱和照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地都在全力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
        其中,沈阳市持续开展法律助老等主题活动,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已实施改造1万余户。大连市居家上门服务内容实现菜单化、定制化、规范化,目前年均提供精神慰藉、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20万人次以上。抚顺县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一对一”心理疏导、精准干预治疗等,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从“养”到“享”   生态圈该怎样打造?
        目前,选择“养老不离家”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为老年人打造“享老生态圈”,保障提质老年生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举。
        大连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刘冬萍认为,“享老”体现在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价值感四个方面。其中,社交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是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终身教育供给是“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我省各地已将养教结合作为重要举措,推动老年人精神养老、健康生活。其中,大连市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全市有市级老年大学3所、区(市、县)级老年教育机构10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学校128个和社区(村)级老年学习中心1267个,每年参与学习的老年人口达30万余人次。
        “我在社区老年教育公益课堂学习,不仅打开了健康的退休生活方式,而且还找到了用武之地,非常开心!”66岁的孙娥经常与学员在黑石礁公园向游客推介震旦纪岩溶景观,遇到外国友人还能把在英语课上学到的口语派上用场。
        大连市沙河口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十年前就开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免费送教到老年人的家门口。沙河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学刚说,学以致用同样是老年教育的核心,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升反诈能力、指导跨龄带娃等公益活动,既能让老年人尽快分享到数字化社会带来的红利,也有助于更好展示中国老人的精神面貌。
        “享老生态圈”的构造和良性循环离不开养老服务人才的支撑。专业人员数量是否充足,技能水平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和节奏等,都是考验。
        沈阳市提出实施“养老服务人员千人培训计划”和“家庭照护者万人培训计划”。沈阳医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及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养老业务管理、老年人康复照护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人才。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康养与生物技术学院是辽宁省“1+X证书制度”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牵头单位,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3000多名养老专业技能人才。康养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永新表示,薪金待遇、社会尊重等目前仍是养老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学校通过深化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面向不同养老场景输送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毕业生在养老领域的就业率历年来都在95%以上。
        如何让社会对老年人更关爱?营口市养老服务业联合会秘书长王袁认为,要引导并支持全社会投入养老产业,不断丰富社会养老内容和载体,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发展“银发经济”在我省成为新赛道。沈阳市部分县区探索联合发展养老产业,今年8月,在第二届“牡丹赋能”2024创新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主题活动期间,皇姑区举行银发产业经济联盟签约,从健康护理、旅游文化到科技产品,产业联盟强力赋能并聚合周边产业链条。
        近日,东软教育健康医疗科技园项目在大连高新区开工建设,项目集“教、医、养、康、旅”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银发经济新模式。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慧养老服务将不断创新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生活。
        “更多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余晖映晚霞,夕阳美如画’。”刘冬萍说。   据辽宁日报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