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贩卖亲情 有人消费温情

AI“复活”,怎能无边无界


        近日,一些网络博主使用AI技术“复活”逝世明星的做法备受争议。针对肖像被侵权使用一事,有的过世艺人家属表示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有的过世明星家人称,不希望肖像被他人任意使用,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
        AI“复活”明星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栩栩如生的“明星们”变成数字永生人,在屏幕上向粉丝亲切地打招呼,这一幕激起粉丝的热情回应。但与此同时,也引发很多网友的质疑,认为未经家属许可,就擅自利用AI技术“复活”明星的做法,并不妥当。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没有取得死者近亲属同意而用AI技术“复活”逝者,毫无疑问是侵权的,可以通过事后侵权责任追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法律责任的规制。
        多位逝者家属抵制
        近日,一条李玟被AI“复活”的视频引起广泛讨论。在她去世八个月后,有网络博主利用数字技术,还原出她生前一颦一笑,声音和影像均由AI生成。除了李玟,同时被数字还原的还有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离我们远去的公众人物。他们衣着各异,面向镜头却几近统一地都是先问好,再诉说对粉丝的思念等暖心话语。发布者自称,这是一种情感抚慰方式,利用高科技,给活着的人提供情绪价值;但是在视频评论区,很多网友却质疑:这种行为打着温情的名义,实则是在消费已经离去的人。
        3月15日,高以翔生前经纪人转达高以翔家人的意见称,不希望高以翔肖像被他人任意使用,严厉地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若不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家人会采取法律行动。同时,其家人也呼吁粉丝朋友们保持理智,切勿轻易相信涉事博主的讯息。
        3月16日,针对儿子肖像被侵权使用一事,乔任梁父亲告诉记者,他已经看到网上传播开来的“儿子被复活”影像,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是我侄女刷到视频发给我的,这是在揭伤疤。”
        3月17日中午,江歌妈妈发文谈“AI复活亲人”,她表示,“不接受用AI复活亲人!如果能‘复活’,也仅限于我亲自来做这件事!你们懂得我们(痛失挚爱的人)逝去的亲人吗?你们懂得我们(我与逝去的亲人)的感情是什么样子吗?你们不懂我们,又凭什么为我们(我与女儿)做决定!”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号称用高科技治愈人心的账号,背后不少成立有专业团队,有一些还在朋友圈招学徒、招代理。自称科技暖人心,实则用AI换脸逝世明星,引流、收费。
        让规范和监管走在前面
        从不同的声音来看,大家争论的对象,更多的是在未经亲属允许,对于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复活”。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当中,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很显然粉丝如果想去“复活”明星的话,很难真正取得死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侵权行为。
        关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张凌寒表示,中国已有的一些人工智能的法规是强制性的,速度非常快,也有一些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但是即使如此,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治理,相对还存在一些法律上的不足。比如大部分是以部门规章为主,这样效力位阶就比较低。另外,很多监管部门基于自己的监管职能去出台部门规章,这样可能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视角。后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部门的职能更好地协调,更好地落地。
        张凌寒称,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以及技术发展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如何让监管更前进一步呢?更需要做的是让产业发展,“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如何让监管走到前面,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现象
        “亲情延续”的AI服务在各大平台销售
        记者搜索发现,清明节将至,打着“让亲情延续”“纪念亲情”等温暖招牌,已有大量的网络平台店铺和一些视频、社交平台博主开始为顾客提供可“复活”已故亲人的AI数字人服务,根据不同档次的功能,价位在数十元至千元不等。其中价格低廉的在50元至100元,称只需要提供一张正脸照片和一分钟音频,即可让亲人开口说话。
        在某视频平台一博主发布的视频中,数字亲人不仅拥有其生前一样的外貌和声音,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其中具备视频定制和实时聊天功能的价位在1999元。商家还打起了促销的手段,称前50名购买服务的只需要999元。
        在某社交平台APP中,名为AI造梦师XX的博主发布了许多AI复现视频,包括张国荣、迈克尔·杰克逊、爱因斯坦、科比等已经离世的明星。通过私信,其发来的AI数字人视频定制套餐包括99元、199元、999元、1499元四种套餐。根据介绍,其中最贵的“全息克隆”套餐除了一比一还原人物音色(还原度95%以上),还能真实还原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如果让人分辨不出是AI数字人,需要顾客提供至少5秒的单人正脸视频、30秒的高清且无杂质的录音或语音以及一段说话文案。
        记者注意到,不少商家都会在商品下方标注   “不做人脸识别,只做亲人怀念”的提醒语。但一位业内人士提醒,网上商家AI技术的水平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商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隐私,谨防诈骗。除了照片外,也尽量不要提供特别清晰的音频。
        需厘清边界、避免滥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生成式AI兴起,技术门槛和成本不断降低,“AI复活人物”技术得到应用,且已成为产业链。需要看到的是,“AI复活亲人”与“AI复活明星”具有本质区别,前者是逝者亲属主动所为,而后者则是网友、机构擅自为之,且未征求明星亲属同意,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AI复活逝者”虽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但并非谁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AI技术,随心所欲地“复活”任何人物。该项技术应用毕竟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遇到法律、社会道德、传统观念、科技伦理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边界,对技术加以规制,避免滥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衍生“二次伤害”。
        同时,“AI复活逝者”在商业领域亦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对此也应给予理解和重视,不宜一棒子打死。因此,从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的立场看,监管部门需要及早研判,权衡利弊,拟定合理的标准,督促商家有序经营,保护数据安全。
        
    ■心理专家建议
        若不能接受亲人离去沉迷虚拟世界将带来更大伤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表示,亲人离世,意味着一段重要关系的结束,失去了情感上的依赖,这是人生中的一次创伤体验。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曾提出,哀伤要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假装还在,拒绝悲伤);愤怒(对亡者指责、怨天尤人);协议(只要……就能……);沮丧(无力回天、消沉失控);并最终接受(学会放下、重新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达,AI“复活”的应用,希望远去的亲人能持续在我们生命中出现,能了去“再见一面”的心愿,那些未能说的话,没来得及做的事,都可以得到一次补偿的机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面对亲人的离世,要能直面分离,接受离去的事实,通过一次次的祭祀活动,在心理上确认已故的事实,带着缅怀的心情,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层面就完成了告别。
        杨逍认为,对于想应用AI“复活”技术的人们,首先要看处在哪个阶段,如果还是在   “否认”阶段,那么只是延长了哀伤的时间,暂时缓解了离去的悲痛,并不利于走出悲伤,面对生活。如果到“接受”阶段,通过亲人的再现,成全未完成的心愿,说出没来得及说的话,那还是有积极作用的。特别是亲人突然去世,没有思想准备,也没能完成告别,通过AI“复活”技术,和亲人再进行一次完整的对话,对在世的人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告别。
        不过,AI复活技术是把双刃剑,可以起到慰藉的作用,也可能再次揭开伤疤,带来二次的伤害。如果是带着“接受”的心态,那确实可以了去心愿,然后面对生活;如果   “不能接受离去”,只能获得片刻安慰,还可能沉迷在虚拟世界,无法回归到现实生活,只能是带来更大的伤害。
        综合央视网、华商报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