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们的民俗活动火了!以前游神就是我们村自己热闹热闹,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甚至来到现场观看。”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党委书记林祥果激动地说,在村里可以看到来自京、沪、粤等全国各地的车牌,空前热闹。
正月里,各地年俗百花齐放。游神是福建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日益受到全国民众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大家很是好奇,“游神”在闽地为何如此风靡?
古老的乡村年俗闯进大众视野
在潭头镇的厚福片区,大年初十这天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游神活动。当天,主神前后数以百计的各类神将浩浩荡荡,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舞龙、舞狮、板鼓等队伍各显身手,抬轿子的小伙子们铆足了劲,三步一停五步一冲。
神将是游神中颇为醒目的存在,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意气风发的“张世子”“张二世子”“赵世子”等凭借“高颜值”在网络上走红。扛着神将的人迈着特有的步伐,忽左忽右,将塔骨的双臂有技巧地甩动,或灵活或庄重,将巡视村庄的“神明”演绎得栩栩如生。
“哇,好壮观!”“这里过年氛围真浓!”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一路跟随人潮前行。厚福游神队伍长度达到4公里,巡游18个自然村,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据当地人介绍,长乐厚福游神民俗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长乐靠海,是知名侨乡,从前当地人以出海捕鱼为生,也有很多人远渡重洋讨生活,游神活动的兴盛,为求保境安民,也为外出谋生的乡民祈求平安。”潭头镇耆老林国杰说。
追溯游神文化源头,要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说起。据统计,福建有上千种神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福建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渡,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疫病及战争械斗等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寻求神明庇佑。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瑞认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神明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妈祖文化蕴含的是海洋精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蕴含的是关爱妇孺的品德,而关老爷则是忠义的象征。
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厚福林氏宗祠总理事会负责人介绍,鼓板、舞狮、舞龙等表演是当地游神的传统搭配,今年首次邀请潮汕英歌舞队加入,促成地区之间乡土文化互相交流。
在福州地区,每个村子的游神时间各不相同,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整个正月。潭头镇副镇长郑军告诉记者,游神民俗活动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扛轿辇的壮年、到手捧香炉的长者、到提灯执扇的女性,再到挺神将的年轻人,无不体现着基层农村团结有序的社会关系和分工,而绕境游神则推动着村与村之间的和谐往来。
“90后”“00后”扛起大梁
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但也越来越“年轻化”。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
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
“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林滨坦言,在设计新形象时也遇到不小的阻力,要耐心说服老一辈人接受这种创新,找手艺人雕刻脸谱、加工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等,从设计到成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因形象俊美颇受欢迎,也得到老一辈人的认可。“与旧版相比,新版会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很荣幸能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林滨说。
村子里像林滨这样热衷于游神民俗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游神中,挺神将者多为青少年,由于神将塔骨重的可达七八十斤,需要年富力强者才能扛着巡游。他们当中有的是过年回乡的青年,有的是还在上学的学生。一般每尊神将由四五个人轮换扛,并且有专业的一套脚步和手部动作。“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但从小跟着游神队伍看,久而久之就会了,身边的同龄人也纷纷加入这个队伍,感觉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今年20岁的林彦鑫参与挺神将三年了,目前在重庆上大学,每年春节回乡都会参与游神民俗活动。
在长乐游神队伍中,打鼓板也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表演。“90后”女生林雅婷是厚福游神的鼓板队领头鼓手,她小小的身躯在打鼓时判若两人,在直径近3米的鼓板面前,挥动鼓槌,英姿飒爽,气势如虹。“以前老人家说女生不能打鼓,但我们年轻人就要敢于打破一些陈规,喜欢民俗文化就踊跃参与其中。”她说。
对于游神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迷信,不拘泥于陈旧的形式,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挺神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厚东村青年林木材说,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断层,也不能墨守成规。可喜的是,现在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热情越来越高。
背景
游神文化——“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到了游神的日子,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高大威武的神将在众人簇拥中走街串巷,队伍里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一同上阵。有评论称之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游神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祈福活动,它集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于一身,祈求神明庇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地文史专家说,游神活动流传至今,当代人延续祈福仪式,借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数据
古老民俗带动福建文旅热度走高
古老的民俗经由年轻一代的创新、新传播形式的助推,带动福建文旅热度一路走高。而福州当地文旅部门和各界的积极参与最终让流量得到了充分的承接。
在2024年春节国内热门城市人口迁入热度榜单中,福州同比增幅30%,超过哈尔滨,位居全国第一。接待游客6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34亿元。
游神活动热闹喜庆且庄重严肃
“游神活动在我们当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郑先生是福州仓山区一支游神队伍负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游神文化伴随他长大。“大家在网络上看到的‘赵世子’‘华光大世子’是新形象。”但郑先生也坦言,正是有了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游神世子团”,才能让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在网络上焕发活力。
据郑先生介绍,游神活动中的神明形象来自道教文化,大多庄严肃穆,一般来说,每个村庄都有自己供奉的神明。“巡游有多种形式,我们近期在网上看到的,基本上都属于‘巡境大游’。”郑先生介绍道,“‘境’可以理解为‘村’,我们村就属于英烈王的‘境’。”巡境大游开始后,锣鼓、高照和马夫等开道,神将步行、主神坐轿,鞭炮声、锣鼓声、众人欢呼声齐发,热闹非凡。
巡境大游是一年一度的大活动,一般会持续几个小时,“有的村民哪怕远在国外,都会回村参与祈福,许下新年的美好愿望,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不能丢掉的文化。”
“游神虽然热闹喜庆,但同时也非常庄重严肃。”郑先生向记者介绍,游神服装考究、造型独特,且五官描绘得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游神的头部均为实木,由雕刻师傅塑形后再描绘上色。游神队伍中的角色很多,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为“马夫、神将、主神”。
“马夫”是走于队伍前方,手持马鞭,清理途中障碍,为巡游开道的角色。而大家熟知的“华光大世子”“赵世子”则为“神将”,需要参与人员手持约3.5米高、由竹子编制的“塔骨”,缓慢步行。“主神”一般是全木塑成,大约1米高,坐于轿中,由四人或者八人抬轿前进。
“平时主神和神将都在神庙中,只有巡游时才‘出门’。”游神前,需要村里推荐一人进行“博杯”:将一对竹笋头制成的“圣杯”投掷于地面,如出现一正一反,则“博杯”成功,游神活动即刻开始。“竹笋头需要选择很高硬度以及润泽度的,并且大小要均匀,这样制作出来的‘圣杯’才能美观,还能长久使用,我们村的‘圣杯’就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郑先生说。
海外游子割不断的故土情结
近两年,福建的游神民俗活动不仅逐渐被全国民众所知晓,而且“火”到了海外。龙年春节,侨乡长乐迎回大量的海外乡亲回国过大年、看游神。“时隔33年,第一次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从小我就喜欢跟着家人一起去看游神民俗活动,这次再看到游神,勾起了童年的记忆,感慨万千。”美国福建同乡会副会长林良平说。除林良平一家人外,还有200余位旅美乡亲先后返乡。“很多人是在网络上看到家乡游神的视频后,纷纷说今年要争取回到家乡过年,我们回乡后把视频发在旅美乡亲群里,有的人看到后又特地赶回来,游神的感染力太强了。”林良平说,这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乡土情结。“80后”旅美华人林楚和妻子黄舒婷多年没回国了,这次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一起回长乐老家感受春节的年俗。他们不仅看游神,也上手体验了一把挺神将。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小儿子林维恩在父亲的指导下钻入塔骨,挺起神将、摆动身体,试着走了一段。他说:“很幸运能够尝试,希望明年再回来。”两个女儿也表示,非常激动能够参与游神民俗活动,这将激发她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民俗文化。
被游神文化吸引回乡的他们,也惊叹于家乡的变化。“以前的游神没有这么好的装备和环境,现在村子的道路宽阔平整,游神规模浩大。”黄舒婷说,“锣鼓声声敲在我的心头,慰藉了我的乡愁。”
近年来,游神文化也被华人华侨带到海外。林良平说,他们目前正在洽谈邀请家乡锣鼓队赴美国表演。“如果有机会,未来可能会在美国看到‘厚福游神’的场景,希望借此活动,让海外游子也能亲身感受到传统游神民俗,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文图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