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保障动物福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拟探索试行动物轮休制度,将于2023年12月25日起,对常年游客量较大的幼年大熊猫别墅区域暂试行每周一闭馆管理。大熊猫喜提“法定假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于大熊猫的喜爱。2023年,除了大熊猫,还有哪些动物朋友“出圈”?
大熊猫也有“轮休”了?
12月22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布公告称,将于2023年12月25日(含)起,对常年游客量较大的幼年大熊猫别墅区域暂试行每周一闭馆管理。并提醒游客,在闭馆期间,该区域暂停对游客开放,请大家合理规划游览行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告言称“每周一闭馆”的理由是:为进一步保障动物福利,以探索试行动物轮休制度。
印象中,这还是包括动物繁育研究基地、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有观赏性项目的公园,第一次以“动物福利”的缘由调理园区的运营制度,而不再只是因为“园区管理的需要”。与以往关于善待动物很容易成为争议话题不同,这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轮休”公告发布后,网友们的留言是清一色的点赞。对这一“轮休”举措,几乎没有人提出质疑,即便有人会因“轮休”闭馆而无法一睹熊猫宝宝真颜或影响旅游行程。
这一方面是大熊猫从未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过冲突,具备良好的“美誉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熊猫作为“国宝”,一直为我国的熊猫外交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着贡献,人们或许认为它们理应享有相应的“福利”。但理论上,其他动物,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牛马,给人类陪伴的猫狗,作为食物的猪羊,甚至那些流浪中的动物们,其“福利”也理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大熊猫是如何成为“顶流”明星的?
这一年,你被大熊猫治愈了多少次?一直以来,国宝大熊猫深受大家的喜爱。2023年,大熊猫与大熊猫相关的话题多次占据人们的手机屏幕——西直门“三太子”萌兰,四川“女明星”和花……在社交网络上,明星大熊猫的排行榜愈发壮大。4月份,旅美大熊猫丫丫归国一度引发热议,“一起接丫丫回家”的话题达到6.2亿的阅读量。在四川成都,大熊猫和花以其似三角形饭团的身材走红网络,而更出圈的是饲养员谭爷爷的花花“召唤术”,一句“花花,果赖”的川普火遍短视频平台,某视频平台显示,一则关于“熊猫听懂四川话系列”的短视频达到136.6万的点赞量。
在线下,这些国宝们也是名副其实的“顶流”。作为北京动物园“顶流”,大熊猫萌兰的展馆外总是一早起就会排起长队。据报道,“五一”期间,由于游客高涨的游园热情,馆内专门设置了“萌兰”运动场排队口,想要看“萌兰”的游客需要排队等候,有游客经过4小时排队终于看到“萌兰”。
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今年5月发布的“五一”假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网红”大熊猫“花花”带动26.4万游客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排名全国十大热门景点第二位。成都大运会期间,吉祥物大熊猫“蓉宝”赚足了人们的眼球,草帽“蓉宝”、水蜜桃“蓉宝”、川剧变脸“蓉宝”……据悉,自吉祥物“蓉宝”发布以来,周边产品不断创新和上新,累计推出18大系列1000余款特许商品。热门款式缺货、限购,“蓉宝”成了成都今年夏日的“显眼包”。
2023年,还有哪些“出圈”的动物朋友?
“卡皮巴拉”
水豚化名“卡皮巴拉”,以“被其他动物踩在身上也波澜不惊”的精神状态,成为“情绪稳定”的代名词,作为动物界IP新宠,“水豚”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达16.4亿次。
故宫“猫保安”
早在明朝,故宫里便有“御猫房”,里面豢养的猫都是正儿八经的体制猫。由彼至今,600年岁月变迁,这些御猫一直在故宫里繁衍传代,不曾离去。后来,在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建立后,御猫们的后代先是经过血缘认证为正统,然后就被重新“收编”,登记入册,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名字。12月14日,北京大雪纷飞,故宫博物院推送了一组雪中宫猫照片,网友表示,“冰雪中的小可爱,谁看了不迷糊?”
可可西里网红狼
今年10月,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青海可可西里一匹野狼因为经常被过往的司机和游客投喂,而“胖若两狼”。不但变圆润,而且会向车辆摇尾巴“乞食”。专家提醒,不论在野外还是在动物园,私自投喂要么造成投喂人伤害,要么对被投喂动物造成伤害,甚至有可能引发疫情,投喂行为并不可取。
“遛弯”猕猴
11月,北京朝阳、海淀、通州等地出现猕猴,森林公安分局会同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相关部门全力查找,于11月7日下午分别在东城区东四十条、朝阳区高碑店附近,将两只猕猴全部找到,已妥善安置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家提醒,野生猴子一般比较警惕,如果没有被人类投喂过食物,它们不会靠近人类,遇到人类时甚至会选择主动回避。而人工饲养的猴子却不怕人,它们会把人和食物联系在一起,饥饿时甚至会前往人类较多的地方寻找食物。如果在野外遇到猴子,不要惊扰逗弄,应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如果在居民区遇到猴子,可立即联系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萌鸟“小肥啾”
近日,北长尾山雀现身北京。一片银装素裹下,毛茸茸的小山雀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展翅飞翔,活泼可爱。它们常倒挂在树枝上取食,片刻便飞至下一棵树上,通常不做长距离飞行。北长尾山雀属于雀形目长尾山雀科,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新疆北部比较常见。据北京鸟类志记载,北长尾山雀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北京出现过,但以往数量都比较少,今年较往年来说数量多很多,且成群,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延伸阅读
动物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不仅网上“动物”多,人们身边的动物也越来越多。不少动物直接“登堂入室”,在上千万人类家庭里拥有了“宠物”甚至“家人”的地位。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宠物数量从0.59亿只猛增至1.89亿只。《2023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今年我国宠物数量将增至近2亿只。
野生动物陆续进城,不少还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比如广州的“小鸟合唱团”里,有“主唱”红耳鹎和白头鹎,“伴唱”远东山雀和暗绿绣眼鸟;上海的貉会躲在居民楼的通风口或废弃下水道,等烧烤摊收摊后捡地上的烤鸡骨头;遛狗的公园里,灌木丛间可能藏着松鼠和黄鼠狼,野猪时不时在街头出现,猴子还会到人家里“串门”。
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野生动物们也在自由生长。在大兴安岭,30多种新品种鸟出现在监控上,野生东北虎的踪迹时隔50多年后重现;在青藏高原,曾经蹲点几天都见不到高海拔“社恐”雪豹们,变得容易“偶遇”了,屡屡上影院大银幕;在长江流域,江豚的数量第一次变多了……
人与人一起生活,要用法律、道德彼此约束。当人与动物一起生活,同样要遵守自然的法则。比如,保持距离、互不干扰,便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智慧。完善且统一的宠物饲养制度,严密的城市动物管理,正确对待动物的科学理念,都是人们能做且要做的。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光明日报、新京报部分图片来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