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精巧的亭台楼阁、五彩斑斓的鳞片和羽毛、气势恢宏的龙首凤头……近日,这一由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金吉创作的大型贝雕作品《龙凤呈祥舟》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2016年全国文艺评奖改革以来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首次获此殊荣,实现了评奖改革后辽宁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上零的突破。11月16日,记者对金吉进行了采访,了解这件艺术品创作的幕后故事。
十年磨一舟
走进金阿山艺术馆,在众多展出的贝雕作品中,《龙凤呈祥舟》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作品。这艘大船长2.1米,宽0.4米,高1.4米,以木胎为里,双色鲍鱼贝为主要材料,绿色为主色。“颜色深的是澳洲鲍鱼贝,颜色浅的是大连鲍鱼贝,鲍鱼贝能够呈现五彩斑斓的色泽,是其他贝壳难以取代的,从不同角度看,颜色也是不同的。”金吉介绍说,鲍鱼贝的胶质丰富,非常适合贝壳软化技术,制作成不同的造型。《龙凤呈祥舟》一侧以凤为主要图案,一侧以龙为主要图案,龙头和凤首共同构成船头。船的上半部分是袖珍版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各类中国古建筑,屋顶有硬山、悬山、攒山、歇山、庑殿等多种样式,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该作品还镶嵌了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珍珠等宝石,整件作品使用了十余种珍贵材料,宝石和贝壳的融合充分展现了金吉和其父亲共同研发的“珍贝艺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龙船和凤船,我们在2012年完成了贝雕《龙船》和《凤船》,在沈阳展览时,有人就说,能不能做一个龙凤一体的船,从那时候我们就开始筹备制作《龙凤呈祥舟》了。”从构思、制图到最后完成,金吉用了10年时间。
金吉表示,每一个贝雕作品都要经过设计、选料、制作底胎等十几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琢。拿选料来说,金吉制作了上千片鳞片,仅从中挑选出颜色相近、大小搭配协调的200多片用于龙身。有的小部件手都捏不住,打磨、贴片就尤为艰难,龙凤舟上有两个装饰着灯笼的桅杆,每个直径约2厘米的灯笼都由40余片方形贝壳拼接而成的,“光制作一个灯笼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整件作品用了上万个贝壳。”金吉说道,整件作品都采用卯榫结构,作为立体贝雕,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护栏,都需要摆放端正,一点倾斜都会影响美观。
“硬核”技术支撑颜值
贝壳坚硬易碎,无法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造型,而这件作品能够完美展现中国古代精湛建筑艺术和“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得益于贝壳软化技术。该技术是从金吉的父亲金阿山那里传承下来的。
中国贝雕行业首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金阿山专业从事贝雕事业近60年,先后师从史玉兰、王秀萍、王德谟等老一辈贝雕艺人,几乎一辈子都在与贝壳打交道。他创作的《麒麟》《福寿对瓶》《九龙壁》多次斩获国家大奖。
为了将贝壳应用在更广泛的手工艺品制作中,金阿山在传统贝雕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出“贝壳软化成型”新工艺,并总结归纳出设计、选料、粗胚处理、细胚处理、手工精雕等十余道贝雕工序。与早期贝壳软化工艺不同的是,金阿山研发的新工艺采用物理方式对坚硬的贝壳进行软化处理,不仅可以保留贝壳本身的色泽和质地,而且不会产生毒害作用。凭借这种新工艺,金阿山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将大连贝雕技艺推向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大连贝雕叫响全国
金吉走上贝雕的艺术道路,无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我父母都是大连贝雕厂的职工,所以我放学也不回家,直接到贝雕厂里跟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整个流程我都很熟悉。”高中毕业后,金吉进入大连旅游工艺品厂,开始潜心学习制作贝雕。20年后,年近40岁的金吉终于能够自主设计、创作贝雕,并在其后的10年间跟随金阿山屡创佳作。2022年,金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而在中国贝雕行业仅有的五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金阿山和金吉父子就占得两席,还有一名是金阿山的徒弟。
目前金吉已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把贝雕技艺带进校园,让大连贝雕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金阿山、金吉父子自费建立了两家博物馆。目前,这两家博物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连贝雕的传承基地,也是辽宁省内各艺术院校的实习基地。
谈到未来的工作重点,金吉表示,他计划制作一组时代主题的螺雕,“把大连甚至辽宁建设的成就,或者特色地域文化通过螺雕展示出来,继续参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为辽宁获得更多荣誉。”
据了解,此次金吉荣获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民间文艺奖,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本届只有8个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获奖,殊为难得。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