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打造低空经济“数字神经系统”
新华社杭州11月7日电 依托时空大数据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精准导航和定位,我国正在加快打造低空经济“数字神经系统”。
11月7日继续在浙江德清进行的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低空经济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在当天召开的“低空安全”分论坛上,业内人士聚焦北斗系统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探讨如何实现实时精准导航和定位,确保飞行活动安全、高效,以及对低空航道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空域利用率,为低空经济保驾护航。《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目前全国30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据预测,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据介绍,全国自然资源系统3363座基准站资源,已经整合为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这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广西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接入联盟单位900余家,无人机、连续运行参考站、移动终端等各类设备26万余个。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依托“城市智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部署了50个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重庆市推动构建低空实景三维图,支持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低空应用场景安全高效运行。深圳市启动数字空域图编制工作,利用实景三维开展精细化空域分区分层划设,解析低空航路情况,规划低空飞行航路。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廖小罕说,要考虑地表环境、低空大气、电磁、禁飞区等条件,让通讯信号、气温、风场、日照率等让看不见的要素“看得见”,借助低空遥感技术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成果,将低空要素数字化,打造低空数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