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退休去支教扎根山区已十年

个人支出超十万,却说收获更多


        
        
        2015年3月,60岁的大连交通大学数学教授万维明告别繁华都市,只身来到贵州大山深处,开启了他的支教人生。十年间,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和平乡到沿河县新景镇,老人的足迹遍布三所山区小学,用知识点亮山里娃的求学路。这位曾获大连市劳动模范的退休教授,如今在距离家乡3000公里的贵州深山里,过着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生活。他不仅教授数学,更给留守儿童们带来了缺失的亲情。“我不是在坚持,我是在享受。”万教授的话朴实动人。十年间他个人投入十余万元,他却说收获远比付出多。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山村,他找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发自内心的爱戴。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用十年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工作者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本期主人公
        万维明
        2015年2月28日,一架从大连飞往贵州的航班缓缓降落。60岁的万维明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机场,望着眼前连绵的群山,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开启全新的篇章。
        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位大连交通大学的数学教授还在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授课。作为学校的教学名师、大连市劳动模范,他本可以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然而,一个深埋心底多年的愿望,促使他做出了一份决定。“我学了一辈子数学,退休后身体还好,就想再做点有意义的事。”万教授回忆道,“城里教师资源充足,而贵州山区更需要我。”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个想法得以实现。2014年冬天,在与学校领导的一次交谈中,万教授得知大连高校与贵州铜仁有对口帮扶关系。经过学校党委会讨论,万教授的支教申请获得了全力支持。他正式踏上了贵州支教之路。 支教初期两个月瘦了20斤
        和平乡中心小学离铜仁市区18公里,在当地人眼中“不算太偏远”。但就是这段18公里的路程,万维明走了整整四年半。
        初到贵州,水土不服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两个月里,总拉肚子,体重从180斤掉到160斤。”回忆起那段适应期,万维明轻描淡写。吃饭不习惯,他就自己开伙。在这里,他发现了山区教育的第一个痛点:留守儿童问题。“9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关爱。”
        2019年,在和平乡中心小学任教四年半后,64岁的万维明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前往更偏远的沿河县板场镇第一中心完小。“听说沿河县比较偏远,我想去最需要老师的地方。”万维明说。板场镇距离沿河县城23公里,教学条件更为艰苦。在这里,他一待又是三年,不仅承担数学教学,还主动揽下了美术、音乐等其他课程。
        2022年,67岁的万维明再次转战,来到沿河县新景镇回龙完小。这所村小更为偏远,坐落在大山里。距离县城110公里,离他最初任教的和平乡中心小学近300公里。
        “我想在支教生涯的最后阶段,真正深入到村小教学一线。”万维明说。在这里,他接手了三年级的学生,并承诺要带他们到小学毕业。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升入六年级,而万教授也即将完成他的十年支教之约。
        身份既是老师也是“爷爷”
        在新景镇回龙完小,万维明保持着独特的工作节奏: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现在操场,监督学生早读;晚上6点半到8点,他坚持为学生开设晚自习。“我们班必须上早读和晚自习。”万维明说,“早晨7点半到8点20分是早读时间,晚上还要再加一个半小时的晚自习。”这样的作息意味着他每天要工作近14个小时。但他乐此不疲:“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万维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对于优秀学生,他额外开设数学竞赛辅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利用周末时间上门补课。“全县有几千名同级学生,我们班有个孩子一直在全县名列前50名,但也有十几个孩子成绩在十几分、二十分徘徊。”万维明分析道,“这不是智商问题,或是早期教育缺失造成的。”
        万维明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他发现山区孩子头上长虱子,便自费购买洗护用品,要求孩子们每天必须洗澡洗头。在和平乡中心小学时,他亲自为孩子们洗头、抹药,一个个地细心照料。
        “这些孩子缺少父母关爱,我要当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万教授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在晚自习时为他们庆祝,给过生日的孩子准备50多元的礼物,这个传统持续了十年。
        在和平乡中心小学和板场镇第一中心完小的告别视频中,每个孩子都哭着表达对万老师的不舍。“他们把我当亲人,我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万教授说。
        走三个小时山路只为补课
        每个周末,当其他老师休息时,万维明却开始了他的家访之旅。最远的是麻杆溪的四个学生家,往返需要步行三个小时。“去的时候走一个半小时,回来再走一个半小时。有时候实在太累,就在路上拦车。”
        令人感动的是,当地的司机们大多认识这位来自大连的老教授,总是主动免费载他。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用三轮车送他回学校。“这些淳朴的乡亲,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万维明动情地说。
        除了麻杆溪,他还要去塘儿坝为另外两个孩子补课。万维明强调:“我这不完全是家访,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会给学习差的孩子单独补课。”十年如一日,他的周末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十年支教
        万维明先后在三所小学进行义务支教:
        铜仁市碧江区和平乡中心小学(2015年—2019年):
        最初支教的学校,任教四年半。
        铜仁市沿河县板场镇第一中心完小(2019年—2022年):
        这是他支教的第二个学校,不仅承担数学教学,还主动揽下美术、音乐等其他课程。
        铜仁市沿河县新景镇回龙完小(2022年—2025年):
        主要教授数学课程。
        截至2025年,万维明在贵州山区支教已满十年。
        关于教育,他说——“学生的成长最让我欣慰”
        十年支教,最让万维明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和平乡中心小学任教期间,他培养的学生莫洪燕在铜仁“海峡两岸杯数学竞赛”中,以101分的优异成绩(远超第二名20分),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如今,莫洪燕已在铜仁一中就读,这所中学是贵州省最好的五所中学之一。万维明欣慰地说:“她考上好的985大学不成问题,应该能考取南京大学或浙江大学。”万教授还欣慰地表示,刚到贵州省铜仁市和平乡中心小学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2016年7月小学毕业,目前有几个孩子今年已经大四了。
        万维明观察到,近年来国家对贵州山区的教育投入很大,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学校都建了新校舍,配备了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然而,师资力量仍然薄弱。“贫困地区留不住优秀教师,大部分老师都是本地代课教师转正,虽然奉献精神强,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万维明认为,山区教育最大的症结在于“单向教育”。“城里是双向教育,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举;而山区只有学校教育,还要面对留守儿童问题。”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的缺失,给孩子的后续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关于奉献,他说——
        “当你愿意做一件事时,就不是坚持”
        “其实不是我成就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我。他们让我的退休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万维明谦逊地表示:“当你愿意做一件事时,就不是坚持。我跟孩子们在一起非常快乐,反而不跟他们在一起时,我觉得是在勉强坚持。”
        万维明的教育理念随着支教经历不断深化。“最初我只想多教出几个大学生,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不管他们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只要回忆起童年时觉得幸福,他们就能成为合格的人,拥有更阳光的人生。”
        关于未来,他说——
        “知识或许会遗忘,但童年的温暖会陪伴他们一生”
        万维明透露,十年来,他在支教上的个人支出超过10万元,还不包括交通费、生活费杂费和资助学生的费用。此外,他还通过各种渠道为学校争取到20多万元的资助。每年“六一”儿童节,他固定拿出2000多元为学生购买服装和礼物,再加上其他资助,每年个人支出达1.5万元左右。
        谈及未来,他坚定地说,“这十年,我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我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栋梁之材,但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正直善良的人。知识或许会遗忘,但童年的温暖会陪伴他们一生。”
        万维明表示,他仍会继续关注山区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山区教育的现状。也许,我的经历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项事业。”
        
    ■采访手记
        大山里的十年时光诠释人生意义与教育真谛
        “一个人有个幸福的童年,后面只要有了知识,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学,都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老教授最深的教育智慧。在他的身上,记者看到了什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年支教路,不仅改变了许多山里娃的命运,更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十年光阴,让这位来自大连的老人把根深深扎进了贵州的群山。在他的相册里,从2015年第一批学生的稚嫩脸庞,到如今六年级学生的灿烂笑容,每一张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不是的。万教授表示,“是这些孩子,让我的生命得以第二次绽放。”
        暮色渐浓,山村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在这个距离大连3000公里的贵州深山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关于爱与选择的动人故事。万教授用十年时光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在哪里生活,而在于你如何生活;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你教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而在于你给了多少学生一个值得回忆的童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赵嵘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