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针灸也得挑“时辰”
“同样是针灸治头痛,有时候扎完明显轻松,有时候扎却没太大感觉,这是怎么回事?”近日,市民王女士提出的疑问,道出了不少做针灸患者的共同困惑。对此,大连市友谊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高鹏表示,针灸效果的差异,很可能藏在做针灸的“时间”里。
同穴异效 “时间”成关键变量?
临床中经常遇到类似情况:有的患者治疗失眠,晚上扎神门穴效果显著,白天扎则见效缓慢;有的患者调理脾胃,上午针刺足三里穴后腹胀感很快缓解,下午治疗却需更长时间才能见效。过去部分患者认为这种“疗效波动”是个体差异或心理作用,但随着中医时间医学研究的深入,“时辰”对针灸效果的影响逐渐被科学证实。
高鹏主任介绍,其核心原理正是源于中医经典的“子午流注开穴法”。这套理论将人体十二经脉与一天十二时辰精准对应,认为每条经脉的气血在特定时辰会达到“盛衰峰值”——就像自然界有昼夜节律、潮汐变化,人体经脉气血也遵循“时相规律”。例如,凌晨3点至5点肺经气血最盛,上午9点至11点脾经气血最旺,晚上9点至11点三焦经气血充盈。选择在经脉气血最旺盛的时辰针刺对应穴位,相当于“顺水推舟”,能让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更直接地作用于病灶,自然能提升疗效。
结合现代需求 经典理论“活应用”
不过,传统子午流注开穴法中部分“气血最盛时辰”与现代人群的作息、就医时间存在冲突,因此临床应用时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最佳时辰只是基础参考,具体治疗方案仍需结合患者体质、病情轻重综合判断。高鹏提醒,比如糖尿病患者、孕妇、有出血倾向的人群,针灸时辰和穴位选择有严格禁忌,必须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制定方案,切勿自行根据时辰表判断或尝试针灸。
高鹏也特别指出,“子午流注开穴法”是提升针灸疗效的“助力”,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针灸效果的核心,始终是“辨证施治”——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选对穴位、掌握正确的针刺手法,这些才是基础。若忽视辨证,单纯追求时辰,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