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身高“执念”可能成为孩子的成长负担


        “孩子比同学矮半头,以后会不会长不高?”“邻居家娃暑假长了10厘米,我家孩子咋没变化?”“每天喝奶跳绳,身高还是不达标,到底咋回事?”在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中,家长在咨询时频频抛出类似疑问,焦虑之情溢于言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童发育行为门诊于晓辉主任表示,在育儿过程中,孩子身高成了不少父母心头的“大石头”。适度关注是爱,但过度焦虑反而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过度追高   这些伤害不容忽视
        心理压力易引发自卑,频繁测量身高、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身高差距、拿孩子与同龄人比较,这些行为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身高不够就是缺点”,进而产生自卑、焦虑情绪。
        当身高成为家庭生活的核心话题,家长催促孩子吃饭、强迫孩子运动等行为,容易让孩子将这份关心误解为“嫌弃”,滋生逆反心理。而焦虑之下,部分家长轻信“增高神器”“滋补保健品”,甚至考虑给孩子进行过度治疗。随意服用不明补品可能导致孩子骨龄提前成熟,缩短生长周期,最终反而影响身高发育。家长过度关注身高数字,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饮食习惯和运动兴趣。一个心态积极、生活规律的孩子,远比单纯个子高更重要。
        科学育儿   抓住长高关键要素
        于晓辉主任表示,与其在身高数字上纠结,不如为孩子搭建科学的成长环境,这才是助力孩子长高的关键。保证睡眠,比补药更有效,建议小学生每晚9点前入睡,中学生保证8—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影响激素分泌。
        均衡营养,拒绝盲目补钙:孩子长高需要蛋白质、维生素D、锌等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并非补钙越多越好。日常饮食应注重多样性。培养兴趣,让运动成为习惯:篮球、羽毛球、游泳、摸高等纵向运动能有效促进骨骼生长,但切忌将运动变成“任务”。此外,应该关注情绪,给予积极引导: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保持良好心态,而压力过大、情绪低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家长应多给予孩子鼓励与陪伴,让孩子明白,个人价值从不只由身高决定。
        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于晓辉主任提示,需要注意的是,不过度焦虑不代表忽视孩子成长,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到儿科或内分泌科咨询专业医生:3岁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厘米;身高长期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儿童身高标准曲线的第3百分位;父母身高正常,但孩子身高远低于遗传预期身高。医生会通过测骨龄、检查激素水平等科学方式,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避免家长凭主观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不同的种子,有的长成参天大树,有的绽放绚丽花朵,生长节奏各不相同。家长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成长条件,耐心陪伴,静待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