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日益临近,大连即将迎来一场属于世界更属于青春的盛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艺术学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千余名学生演员,正以青春的热忱和专业的投入,投身于开幕式的紧张排练中。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开幕式其他环节及闭幕式的演出筹备中,共同为这场国际赛事倾注心血与汗水。这些年轻的身影正在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一个关于梦想、责任与成长的青春故事。
汗水浇灌下的成长蜕变
每天傍晚,大连各高校的排练场地上都十分忙碌。对于参与开幕式表演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一个汗水与梦想交织的夏天。大连海事大学的刘佳鑫是擎旗手之一,他的训练堪称“魔鬼训练”。“擎旗看起来简单,实则对臂力、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为了确保国旗在行进中不晃动、始终舒展,他和队友们每天都要加练手臂和腿部力量。“压力当然有,但每当想到手中擎起的是国旗,所有付出就都有了意义。”
同样面临体能挑战的还有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赵梓君。作为一号引导员,为应对引导牌的重量与长时间站立的考验,她坚持负重训练,“举牌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沉很累,加上长时间的站立,感觉腿很酸,但想到能参与世界级赛事,就咬牙坚持”。
对于大连大学的史宸嘉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团队配合。她参与的欢迎式表演需要多位演员协同操作沉重道具,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成为最大难点。但在反复磨合中,他们逐渐找到了默契,“看到整个节目已经有了眉目,大家都齐心协力,我感觉到了一种荣誉感。”
每个位置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光彩夺目的表演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备用演员”。大连艺术学院的王诗璐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备用演员,她需要掌握所有位置的动作,却可能无法登上舞台。
“备用演员的价值从不是替补,而是整个表演顺利呈现的‘安全基石’,这份准备也让核心演出少了一份风险。”支持王诗璐以同样饱满的热情坚持训练的,是对舞台本身的热爱,“能参与到世界级赛事的筹备中,每一次训练都是靠近梦想的过程。”
作为集体舞演员,东北财经大学的姜雨彤深刻体会到“忘掉自己”的重要性。“不能只想着自己动作漂不漂亮,要时刻用余光注意身边的人,保持步调一致,把自己真正融进集体里。”这种集体精神,正是开幕式表演能够震撼人心的关键所在。
学习与排练间的双线作战
大学生演员们不仅要完成高强度的排练任务,还要兼顾学业。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姜雨彤分享了她的时间管理秘诀,“排练节奏很紧,我自己的学业压力也不小,协调时间就是见缝插针,提前做计划。”虽然辛苦,但她发现自己的效率反而提高了。
各高校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普遍优先开放体育馆、操场等场地供同学们进行节目排练,并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和能量补给,确保同学们在高强度训练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面对上课与排练的时间冲突,多所高校实施了灵活的课程调整措施,甚至安排专门的答疑课程,为同学们解除后顾之忧。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坚实可靠的后方保障,让同学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
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风采
随着演出日期的临近,同学们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风采的机会。大连海事大学军乐团的姜思琪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在家门口作为中国青年迎接世界来宾,对我而言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用最好的状态,展现中国年轻人的朝气与礼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到大连的热情、中国的友好。”
从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从生涩的动作,到完美的呈现;从对困难的畏惧,到对挑战的从容面对,大学生们正在用汗水和坚持,完成一次青春的蜕变。17日,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大连,这些年轻的面孔将站在舞台中央,用最饱满的热情、最精彩的表演,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