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发出提醒
高温高湿下这些风险需警惕
8月正值“三伏天”,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多种健康风险,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以及高温中暑,同时,做好防蚊、防蜱措施,谨防叮咬致病。暑期还应特别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溺水、晒伤、海蜇蜇伤等。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个人卫生:勤洗手(肥皂+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避免与患者共用毛巾、餐具。
环境消毒:定期清洁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饮食安全:不喝生水,避免生冷食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彻底清洗、消毒。
减少感染风险: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疫苗接种: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降低手足口病重症风险。
幼儿园防控:落实晨午检、缺勤追踪;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规范开展清洁与消毒;加强卫生宣教。
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手、水、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食物彻底煮熟,贝类等海鲜务必蒸透煮熟。刀具、砧板区分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及时清除垃圾,防蝇灭蝇,保持环境卫生。
及时处理:剩菜剩饭及时冰箱保存,食用前务必充分加热。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立即就医。
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冰箱使用要点:避免塞满食物,留空隙,保证制冷效果。生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定期清理过期食品,清除变质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冷藏不等于绝对安全,冷藏食品食用前需彻底加热,杀灭李斯特菌等。
野生蘑菇警示: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
防蚊防蜱措施
防蚊灭蚊措施:清除积水,翻扣户外盆罐,暂存积水可加食盐,杜绝蚊虫滋生。安装纱窗、纱门(可涂长效杀虫剂),睡眠使用蚊帐。外出使用驱蚊剂,穿浅色长袖衣裤,室内使用蚊香/电蚊拍。出现发热伴关节痛,尽早就医并告知境外以及国内重点省份旅居史。
防蜱叮咬要点:进入草地、树林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回家后检查衣物、皮肤和宠物是否有蜱虫附着。如被叮咬勿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把蜱拉出。被叮咬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中暑的识别
●先兆中暑症状:大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小于37.5℃。
●轻症中暑症状: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伴有面色潮红/苍白、皮肤灼热/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体温≥38.5℃。
●重症中暑症状:热痉挛:肌肉疼痛或抽搐,常呈对称性。热衰竭:起病迅速,眩晕、头痛、恶心或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等。
●热射病:头晕、搏动性头痛、恶心、体温极高、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等。热射病患者必须立即送医,禁用酒精擦浴,降温处理必须循序渐进,避免体温骤降。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