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会议
建立全市特色文化休闲街区资源数据库推动“老街”焕新再升“烟火气”
晨报讯(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芳芳) 我市文化遗存资源丰富,历史建筑特色鲜明,街区、风貌区格局完整,共同构成了城市鲜活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人文标识。7月29日,市政协召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提质升级助推文旅消费增长”专题协商座谈会会议,听取市文旅局通报我市街区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情况,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围绕聚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拉动文旅消费增长等方面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会上,韵江、刘凤斌、丁银萍、徐晓暖、郑晓丽、卢小丽、宋刚、杨玉璟等市政协常委、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以及专家学者,围绕创新特色街区发展模式、建设军工历史文化街区、加快体育街区建设、构建历史街区共生体、以非遗传承激发街区持续发展活力、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惠商新机制、拓展历史文化街区国际市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美誉度和吸引力等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真知灼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有效推动街区提质升级,扩大融合消费业态,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城市更新注入独特文化内核的同时,也为培育特色消费场景提供了天然载体,我市是全省唯一“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目前,全市现有历史文化街区4处,历史文化风貌区24处、历史建筑313处、市级以上文物建筑55处,其中历史建筑、市级以上文物建筑利用率分别为76%和80.4%。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聚焦街区体量不大、业态不丰、特色不足、夜经济活力不够等问题,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促进消费为导向,加快推动特色文化街区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街区历史遗存价值和文旅消费潜能。结合“十五五”规划,系统梳理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建立全市特色文化休闲街区资源数据库,并整合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遗项目等核心要素,编制《特色文化休闲街区发展三年工作方案》。
同时,聚焦“文、体、旅、商、学、养”六维融合,引入或开发高端餐饮、精品民宿、文化展陈、沉浸演艺、非遗体验、夜间市集等特色产品,打造“白天观光、夜晚消费”全时段场景。重点培育2-3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业态融合示范街区,形成可复制的业态升级经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推进智慧街区建设,实现WiFi全覆盖、智能导览、无感支付等功能落地,定期开展商户服务培训与满意度测评,打造“有温度、高效率”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