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劲减肥体重纹丝不动?辨清体质才是瘦身关键
今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年,很多人积极响应号召,把减肥提到了日程中来,减肥方式也五花八门,节食、运动因简单易行成为首选。但减的结果往往是明明管住了嘴、迈开了腿,体重却纹丝不动,甚至越减越胖?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曲静介绍,中医常说“千人千方”,减肥也是如此。肥胖并非单一问题,而是身体失衡的外在表现,只有辨清体质类型,才能实现高效且不反弹的减重目标。
痰湿型肥胖:软肉堆积源于脾胃失运
曲静介绍,痰湿型肥胖最显著的特征是腰腹赘肉松软如“游泳圈”,饭后腹胀明显。多数人存在舌苔厚腻发白、晨起口苦口臭、大便黏附马桶等问题,且偏爱高油高糖食物,稍做活动便气喘吁吁,夏季尤其怕热易出汗。女性常伴随白带增多,男性则多有阴囊潮湿,体检时高血脂、脂肪肝、尿酸高等代谢异常问题也较为常见。中医认为,此类型肥胖源于“痰湿困脾”。长期久坐不动、过量摄入肥腻甜食,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无法正常排出,逐渐堆积形成脂肪。
湿热型肥胖:硬肉紧绷多因湿热交蒸
曲静表示,与痰湿型的软肉不同,湿热型肥胖者体型偏壮实,四肢和腰腹的脂肪触感紧实。皮肤油腻、反复长痘是其典型表现,后背和胸口的痤疮往往久治不愈。同时,这类人常感口苦口干,大便要么黏腻发臭,要么便秘,小便颜色深黄。饮食上偏爱辛辣,且有熬夜、饮酒等习惯,情绪上多急躁易怒。
成因在于体内湿热交蒸,长期辛辣饮食、熬夜等行为会损伤肝脏,引发肝胆湿热,导致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堆积形成热性脂肪。临床数据显示,这类人群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较高,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群体。
脾虚型肥胖:少食仍胖皆因运化无力
“吃不多也胖”是脾虚型肥胖的核心特点,患者的肌肉通常松垮缺乏弹性,四肢无力易疲劳,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尽管食欲较差,但肚子却比较大,大便不成形,稍吃冷食就会腹泻,冬季还常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女性患者多存在月经量少、颜色淡,以及脱发、水肿等问题。
中医将脾胃比作“发动机”,长期节食、过度劳累会使这个“发动机”生锈,导致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摄入的营养无法转化为能量,反而堆积成脂肪。
气郁型肥胖:情绪致胖关乎肝气郁结
气郁型肥胖的脂肪多集中在胸胁、乳房周围,女性在月经前常出现乳房胀痛。这类人情绪波动大,压力大时容易通过暴饮暴食缓解焦虑,吃完后又陷入后悔情绪。此外,还经常叹气、胸闷,睡眠质量差,易惊醒,部分人伴有偏头痛,女性则多有月经不调、经血色暗有血块等症状。其根源在于“肝郁脾虚”,长期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引发情绪性暴食。相关研究表明,这类人群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紊乱,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这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生理机制。
血瘀型肥胖:顽固脂肪源于气血瘀堵
血瘀型肥胖者的身材通常较为紧实,减肥难度大,尤其大腿、臀部的脂肪更是顽固难减,一捏往往能摸到硬疙瘩。肥胖部位的皮肤颜色偏暗,可能伴有瘀斑或妊娠纹。女性月经颜色暗黑、有血块,痛经症状明显,冬季四肢容易冰凉发紫,久坐后身体会出现发麻的感觉。成因主要是体内气血瘀堵,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脂肪堆积处形成瘀滞。
曲静强调,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盲目节食、过量运动等通用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加重身体失衡。只有先通过体质辨识找准肥胖的根源,再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才能实现科学减重,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