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气温才25.9℃,为啥我的感觉比这热?

市气象局教你辨别“空气温度”和“体感温度”


        7月以来,“潮湿闷热”成为许多大连人的日常体感。“为啥我的感觉比天气预报的最高气温还热?”“气象台每天发布的气温是如何出炉的?”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气象局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专业角度来说,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是指空气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度量,它是描述大气热力状态的核心物理量。通俗理解是:气温本质是“空气的冷热程度”,就像我们用体温计测体温反映人体冷热一样,气温是大气“冷热状态”的量化指标。国际上的定义确保了全球气温数据的一致性——无论在南极还是赤道,测量的“空气温度”都是基于同一套物理标准,这样不同地区的温度才具有可比性。 “感觉比预报热”原因在这里
        市气象局介绍,公众感受的“体感温度”和气象观测的“气温”本质是两回事。空气温度和体感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的科学测量值,后者是人体对环境冷热的主观感受,两者的核心区别可以从定义、测量方式、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来理解。以测量方式举例,空气温度通过标准气象仪器(如百叶箱中的温度计)直接测量,数据客观唯一,全球遵循统一标准。而体感温度无法直接测量,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公式(如美国NOAA的体感温度公式)会纳入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三个核心变量,部分公式还会加入太阳辐射、气压等因素。比如:同样35℃,湿度80%时体感可能达42℃,而湿度30%时体感可能仅33℃。
        此外,在影响因素方面,空气温度只由空气自身的热状态决定,而体感温度是“人体与环境热交换”的结果。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个体差异等这些对体感温度影响非常明显的因素,对于空气温度几乎无影响或无直接影响。比如,因为百叶箱隔绝辐射,太阳辐射对空气温度无直接影响;但太阳直射时,人体直接吸收热量,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气温高5-10℃,因此夏天人们在阳光下就会比在树荫下感觉热很多。 测定气温标准场景“长”这样
        气象部门测定的“气温”是在标准观测环境下的空气温度,核心标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
        测量仪器(如温度计)必须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是白色、通风的箱体,能避免太阳直射、地面辐射和降水直接影响);
        百叶箱高度固定在距离地面1.5米(这个高度是人类日常活动呼吸的空气层,且能减少地面直接加热的影响);
        周围环境需开阔   (无高大建筑、树木遮挡),下垫面以草地为主(避免水泥、沥青等人工地面的   “额外加热”)。
        简单地说,气象部门测的是“不受太阳晒、不受地面烤、通风良好的自然空气温度”,这是全球统一的“基准值”。 直观举例——
        气象观测:百叶箱内1.5米高,空气温度35℃,湿度60%,风速1米/秒→记录“气温35℃”。
        身体感受:同一时间,在阳光下的柏油路上,人会受到太阳辐射(额外加热)、地面反射热(柏油路吸热后放热)、湿度偏高(汗液难蒸发)的影响,体感温度可能达到45℃,这就是“感觉比预报热很多”的原因。 简单总结
        空气温度是“空气的实际冷热”,体感温度是“人觉得有多冷热”。气象部门报的气温是全球统一的基准数据,是严谨的科学数据,而大家的感受是环境和身体互动的结果,两者虽相关,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了解这一点,就能更科学地理解“气温”和“体感”的差异。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