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乱穿 专家教你科学应对“倒春寒”
四月的大连花团锦簇,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但上蹿下跳的气温却让人捉摸不透,棉衣洗了穿,穿了洗。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春捂”到底该怎么“捂”,应该“捂”到什么时候呢?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病专家传承工作室副主任周正国介绍,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持续一周左右时,可以考虑减少衣物。但老年人或体弱者建议多捂1~2周。昼夜温差大于8℃时,仍需保持春捂状态。要捂对部位,春季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后颈,可佩戴轻薄围巾护住风池穴。背部受凉易感冒,可穿背心或垫汗巾。“寒从脚起”,穿高帮袜,避免露脚踝,选择厚袜、透气鞋。关节脆弱,低温易引发疼痛,可加护膝或穿长裤。
此外,要捂得科学。穿衣建议采用“洋葱式穿法”,根据温度灵活调整,避免出汗后受凉。早晚温差大,不要随便减衣,穿衣遵循“上薄下厚”原则。特殊人群要注意,儿童比成人多穿一件,但活动量大时及时减衣。老人重点护住腰背、关节,避免过早换薄鞋。慢性病患者避免过度“捂”导致闷热,以舒适为主。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