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龙凤尾”亮相庄河街头

八旬老夫妇巧手传承民俗文化


        晨报讯(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张锡明   实习生陈虹伶)“属相灯”刚唱罢,又一项非遗习俗“龙凤尾”便登场了。元宵节刚过,大连庄河市街头便热闹起来,83岁的高广太和他81岁的老伴王玉清摆出摊位,售卖他们亲手制作的“龙凤尾”。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前夕,庄河街头随处可见售卖“龙凤尾”的摊位。其中,高广太夫妇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龙凤尾”吸引着路人驻足。
        据了解,在农历正月二十五“龙凤日”到二月二“龙抬头”期间给孩子佩戴“龙凤尾”,是庄河地区传承千年的习俗,寓意期盼孩子成龙成凤。这一习俗也是大连市非遗项目“庄河二月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广太夫妇是制作“龙凤尾”的传承人之一,他们坚持纯手工制作已近50年。每年春节过后,老两口便开始忙碌起来,将细细的高粱秸逐段剪成寸长,再把花布剪成方片或圆片,用红线或蓝线与高粱秸交替串起。
        “我做的‘龙凤尾’遵循传统,龙嘴含龙珠,龙眼圆睁,龙尾和凤尾也都是纯手工剪成的,和批发市场批发的塑料版完全不一样。”高广太自豪地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庄河地区佩戴“龙凤尾”还有许多讲究。例如,男孩子戴的“龙尾”彩布是圆形的,女孩戴的“凤尾”彩布是方形的,未过生日的小宝宝戴的是纯红色的。这些细节都蕴含着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高广太夫妇还尝试用大蒜秸替换高粱秸,他们认为“大蒜有大蒜素,能抑制细菌”。玉琢方成器,精雕始见珍,每年老两口都会准备材料,精心制作“龙凤尾”,为庄河这一习俗顺利延续铺好龙头凤尾。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