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观察

“余华英被判死刑”是个案终点但不是打拐终点


        □特约评论员孟嘉多   王睿
        2024年十月末的深秋,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再次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微博词条#余华英重审一审死刑#的阅读量已达2.6亿。恶行昭彰的余华英,这位多次拐卖儿童,给无数家庭造成巨大灾难的罪犯最终被依法判处死刑。这一判决,无疑是对她个人罪行的终极审判,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迟到的正义,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定捍卫。余华英被判死刑,虽标志着这一具体个案的终结,却绝不是我国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征途中的休止符,而是一个更为深远斗争的起点,判决也给人贩子是否应该判死刑的长期争论画上了句号。
        拐卖儿童,这一触及人性底线的罪行,长久以来如同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深深烙印在社会的肌体上。它不仅仅是对无辜生命的残忍剥夺,更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公然挑战。在网上流传的各种视频监控中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刚离开父母视线一分钟,几个开车的人贩子抓起孩子开车就跑,分工明确,不过几秒钟,孩子就可能永远地消失了,这些视频让人看着真揪心!毫无人性的人贩子为谋取利益,施以各种手段拐卖儿童,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余华英们”的恶行不仅是对法律的蔑视,更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那些无辜的孩子本应在父母怀抱中享受童年的快乐,却因他们的贪婪与残忍,被推向了深渊。审判时,我们从余华英的眼神中看到狡诈、怨毒、冷酷、阴鸷、恐惧,唯独没有一丝的悔意。法庭上,她竭力处处为自己辩护,与家属争吵,余华英身上透出那股人性的幽暗让人不寒而栗,法庭上,她凝视着受害者杨妞花,杨妞花描述道:“她的眼神仿佛在说‘当初怎么没有置你于死地’。”
        余华英案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拐卖儿童犯罪背后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不仅仅有个体行为,更有由多方利益交织而成的罪恶网络,威胁着每一个家庭。人贩子躲在幽暗处,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跳出来,这让每个家长整天提心吊胆,给全社会造成巨大的不安全感。因此,打拐斗争所面临的艰巨性可能超乎想象,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警方、社会组织、媒体以及每一个公民,都是这场斗争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社会监管到法律制度,提高公众对儿童保护的意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保护体系,共同提高公众对儿童保护的意识,而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打拐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社会的谴责对丧心病狂的人贩子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唯有法律的严惩配得上他们的罪恶。死刑的惩罚不仅仅是对余华英个人罪行的严厉制裁,也是对其他犯罪分子的震慑。希望这一判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儿童保护的契机,判决也给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任何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最严厉的惩戒。
        余华英被判死刑,表明法律对犯罪分子绝不宽恕的态度,使正义得以伸张,告慰了受害家庭。死刑是个案终点,但不是打拐终点,它应成为我们反思过去、警醒现在、展望未来的契机。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人贩子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使其无处遁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