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石滩捞到奇特小水母,能玩不?

专家:有毒!这是转勾手水母 教你辨认大连海域常见水母


        前不久的一天,刘女士到海边赶海时,看到海里有多只体型较小的水母,她感觉这些水母很可爱,于是用桶捞起多只观赏。专家表示,刘女士捞上来的水母名为转勾手水母,具有一定的毒性。刘女士希望通过本报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个醒,海边玩水时,一定要注意这种看起来很可爱的小水母,以免受伤。大连海边常见哪些水母?毒性如何?被水母蜇伤应如何处置?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遭遇
        市民赶海捞到多只小水母
        6月22日下午,刘女士到金石滩盛唐岚山小区海边赶海,当时她站在小腿深的海里寻找“猎物”,突然海里有一只小家伙进入了刘女士的视线。这是一只体型较小的水母,身上有一个明显的十字图案,身体呈橙色,在海里一开一合缓慢移动。“这只小水母看起来特别可爱!”刘女士说,她立即用小桶将这只水母捞了上来,很快她发现海里又游过来六七只同样的小水母,于是她用桶将这些水母全都捞了上来。观赏一番后,刘女士又将这几只水母放归大海。
        事后,刘女士通过网络搜索认识了这种水母,“我抓到的这种水母应该叫转勾手水母,具有一定的毒性。”刘女士说,“我当时光腿站在海里,但没有被这些水母碰到,也没有用手捕捉、触碰这些水母,虽然毒性不大,但毕竟碰到了也会有些刺痒吧。”
        转勾手水母体型小毒性较弱
        根据刘女士拍摄的照片,记者看到这种水母体型较小,身体收缩起来只有硬币大小,它舒展了身体后,用力地一张一合着身体,尽情地在水里游动起来。
        刘女士说,事发海滩每天有很多游客过来赶海,其中不少带着孩子,因为这些水母体型较小,大家不太注意,但一旦触碰到游客,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水母的体型比较小,不容易被发现,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和人体发生接触。另外这种水母比较可爱,很可能吸引好奇心比较重的孩子用手捕捉。”刘女士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到海边游玩时,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和这些“小可爱”水母接触。
        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明,她表示刘女士捕捉到的是一种在大连周边海域常见的小型水母,名叫转勾手水母。孙明介绍,这种水母伞体中央有一个红褐色的十字图案,波浪状部分是性腺,伞盖周边分布很多触手,上面分布着刺细胞,蜇伤人后会有刺痛感。但相比大型水母,它们的毒性较弱,目前大连周边未见有被小型水母蜇伤后致命的事件。
        分类
        大连海域有四种大型水母
        大连周边海域常见的水母有哪些?哪种有毒?如何提防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孙明研究员,孙明表示,大连周边海域有四种大型水母,近20种小型水母。其中四种大型水母分别是海蜇(绵蜇)、沙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
        就是俗称的绵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种类,主要分布在近海水域。目前大连海域绵蜇数量不多,毒性不强,一般不会蜇死人。
        主要分布在东亚水域,生长特点是成体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在我市黄海北部深水区曾发现直径超过2米的沙蜇。沙蜇在四种大型水母中个体最大,毒性最强,可以蜇死人。近年来,在大连海边致人死亡的海蜇基本上都是沙蜇。沙蜇有毒的部分在触须、口腕,外伞部表面没有刺细胞分布。
        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俗称月亮水母、四眼蜇,市民所说的伞部有四个眼睛,其实是生殖穴。一般个体大小为直径5cm至20cm,毒性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生物,因为它的触手可伸长一百多米,这种水母具有很强的毒性,近海、深水均有分布。
        应对
        水母“四分五裂”也可蜇伤人
        每年八九月份,经常有市民在海边捕捞到海蜇后,只切割蜇头伞盖带走,却把海蜇的触须随意丢弃在沙滩上,有时扔得离岸边近一些,蜇须就被潮水带入海中。近年来,这些随意丢弃的海蜇残骸伤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15年8月5日,在夏家河子海滨浴场,一名4岁女童捡到了一块海蜇残骸,结果被严重蜇伤,最终不治身亡。
        孙明介绍,沙蜇肩板和口腕的触须表面分布着能够分泌毒液的刺丝囊,而在每个刺丝囊的外侧顶端都有一个针形触发器,一旦外界刺激接触到触发器,刺丝囊就会弹射出来,将毒液注射到接触者体内,以达到防御或捕食目的。“人如果不小心碰到沙蜇,它会本能地弹出上亿个刺胞,释放毒素,由于沙蜇毒性强,不同人表现差异大,同样是沙蜇,蜇不同的人,反应也不同,抵抗力较弱的人被蜇后症状严重容易致死。”孙明说。
        孙明表示,沙蜇的口腕、附属器离体后,在一定时间内,仍有活性,一旦人碰到了,同样会蜇人。“一个触须,也可能刺伤皮肤。而脱落的触须在适宜的环境下,即便过了一个月仍可能具有活性,与人体接触,同样可以蜇伤人。”孙明说,在海边看到海蜇残骸,千万不要随意触碰。
        近年来,经常有市民在海边游泳时,明明没有看到海蜇出没,却莫名被蜇伤。孙明表示,这种情况大多是接触到了与水母体分离断掉的沙蜇附属器。
        孙明介绍,在沙蜇的繁殖季节,由于水温适宜,岸边有丰富的饵料,加上潮汐、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沙蜇扎堆靠岸的情况,本市各大海滨浴场都有沙蜇的踪迹。在沙蜇繁殖旺盛的八、九月份,水温较高,沙蜇一般分布在近海水域,九月末十月初,随着水温下降,沙蜇有性繁殖后逐渐死亡,在近岸出现的概率较小。
        被海蜇蜇伤严重可致命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姜长阳介绍,每年八九月份是大连近海海蜇的活跃季节。
        记者了解到,我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泳客被海蜇蜇伤,为此各大海水浴场都会提示泳客注意防范海蜇,同时浴场救护室中也备有专用于处理海蜇蜇伤的明矾水,以及常用应急药品。
        据了解,被海蜇蜇的部位通常会立刻感觉刺痛、灼痛,感觉会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十分钟,被蜇后最快可在半分钟内便在蜇伤处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或风团状等皮肤症状,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可能会消退或加重,严重者会出现水疱、渗出等皮肤症状。
        若被大型、毒性强的海蜇蜇伤,通常在1至4小时内会出现畏寒、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肺水肿等,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过敏性休克、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导致死亡。
        被蜇伤不能用淡水和酒精冲洗
        姜长阳表示,不同人对海蜇蜇伤后的过敏反应不同,这与海蜇的种类、蜇伤的面积以及个人自身体质的敏感程度等均有密切关系。
        记者了解到,被海蜇蜇伤一定不要用淡水和酒精冲洗伤口,这样会促使留在皮肤上的刺丝囊继续释放毒液。可以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之后用明矾水冲洗患处,以减轻蜇伤症状。被蜇伤后的一段时间内,都要密切关注皮肤变化,一旦再次发生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姜长阳建议在八九月海蜇繁盛期时,海边游玩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将胳膊和腿直接裸露在海水中,以免皮肤直接碰触海蜇或海蜇掉落的触须。家长要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不要让好奇的孩子触碰海蜇,以免发生危险,即便是死亡的海蜇,甚至是海蜇碎片,都有伤人的可能。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