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古茶林申遗成功

位于云南普洱景迈山;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原始森林的内部,长出了一条羊肠小路。路两侧是连片的茶树,一人多高,参天的巨树围合在四周,襁褓一样将茶林裹在中间。村民南康手持细长的树枝,一边敲打路两侧的野草,一边提醒着:“小心蛇。”
        踩着松软的层层落叶,他走到一座山丘底下,这座凸起的山丘是整片山林的制高点。“就是这里,”南康停了下来,“这是布朗族最早的一片茶林,布朗族祖先最早来到景迈山就住在这里,这是我们的神山。”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哎冷山,生长着布朗族赖以生存的古茶林。山上十分之一的茶树寿命超过100年,最古老的有近400年。而布朗族人在此种茶采茶,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一场巨大的变化正在到来。当地时间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隐没于西南边境的古茶林,就要被全世界看见了。
        景迈出神树
        “你看,前面山谷下面就是南朗河。”8月底的一天,陈耀华站在半山腰的景迈佛寺广场上,指向前方的河谷。他是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城市和环境学院教授,为了申遗,十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景迈山和北京,对这里的复杂地形了然于胸。
        南朗河与南门河在山间交汇,合抱起一个将近围合的区域。从高空俯瞰,景迈山就像群山中的一座孤岛。这片孤岛上有两条连绵不绝的山脉,南北走向的是芒景山,分布着5个布朗族古村寨,东西走向的是白象山,生活着4个傣族村寨。当地先民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栽培茶树,形成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之间还保留了3片原始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之用。
        这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就是景迈山古茶林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要素。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隔绝,景迈山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在遗产地缓冲区最靠近边境线的地方,距离邻国缅甸只隔着一道山谷相望,缅甸人的山寨尽在眼底。世居在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至今维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云南至今其实还有不少古茶林被保存了下来,为什么景迈山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这里不仅有古茶林,还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茶的关系。”陈耀华说。景迈山的传统并不是没有被破坏过。将近20年前,南康担任芒景村村支书,那时他发现村民因为采茶常常发生矛盾,一个重要原因是常常越界采茶,甚至“偷茶”。南康问族中老人,以前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老人说,以前每家每户的茶林里都有茶魂树。茶魂树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道德观。在南康的建议下,寨子里恢复了茶魂树的传统,从迷信变为村民自治的手段,此后纠纷大大缓和。
        景迈山族人依靠山和树而生,他们对树有着特别的崇拜。散落在山间的,不仅有茶魂树、茶神树等特殊的茶树,另一些与众不同的树,也被他们赋予特别的意义。在哎冷山的山腰上,生长着一棵百年榕树,50多米高的身材笔直朝天,修长而从容,在一众树木中呈现鹤立鸡群之姿。这棵树的独特之处,在于附着于树枝上的密密麻麻的黑色蜂巢,有70个之多,形成一道密林奇观。依附在蜂神树上的蜜蜂为大蜜蜂,当地人也称其为杀人蜂。布朗族人将这棵树奉为蜂神树,禁止采食树上的蜂蜜,每年重大节日,会在此“招蜂”祭祀。
        民间信仰和自然敬畏,让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自觉保护着自然环境,使得景迈山古茶林及其所在的森林至今未受破坏。
        古茶的智慧
        穿过刻着“景迈山古茶林”六个字的石门,后面是一条幽深静谧石子路,通向密林深处。两侧高达二三十米的乔木刺向天空,奇崛而突兀,引人抬头仰视。鸟鸣嘤嘤,野蜂飞舞,蜜蜂特别喜欢在这些高大的树上筑巢。这里是大平掌古茶林,被列入世界遗产的5片古茶林之一,也是唯一面向公众开放的古茶林。“乔木为茶树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这就是我们景迈山先民的智慧了。”澜沧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说。
        此地海拔超过1100米,顺着熊登奎所指的方向,能明显看出植被的分层。最高层为直刺天空的乔木,中间一人多高的是茶树,匍匐于地表的草本植被是最底层。“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乔木为茶树遮阴,避免被光照长时间直射;地表植被和落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也能有效防止病虫害,替代了农药和化肥。向四周环视,遍地都是这样的植被结构。这种被称作“林下茶”的种植方式,发源于景迈山。景迈山先民认识到云南大叶茶的生长习性,模拟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乔灌木,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园。熊登奎说,这种模式如今向外输出,成为景迈山古茶林的一种独特智慧。
        景迈山先民的种茶智慧还不止如此。每一片古茶林外围,都严格保留了一片禁止砍伐的森林带,宽约40米,布朗先民称之为“背”。这些防护林并非为了防火,主要是防风、防冻、防病害,以及野生动物。一片茶林染上病虫害,由于防护林的阻隔,不至于传播到另一片茶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虫害传播。野生动物也会更倾向于在原始森林里活动,从而减少对茶林的入侵。这些种茶的智慧,是住在景迈山的人们与茶树在近千年的交融中逐步摸索出来的。
        景迈山古茶林申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种特殊类别:文化景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景观指的是   “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目前,全球共有119项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占世界文化遗产总数897项中的 13% 。
        阳光被乔木过滤了一遍,斑驳的光影洒在茶树和满地落叶上。这正是云南大叶茶最适宜的光照条件,大叶茶耐阴、喜温、喜湿,80%左右的光照强度,能让茶树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与最大产量。
        古老的,现代的
        至今,除了古老的茶林,这里依旧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样貌。村民依旧住在传统的干栏式民居里,这种木房子悬空于地面之上,地面用木柱支撑,以隔绝潮湿地面。在远古时代,这是常见于原始人类社会的建筑样式,却被景迈山的少数民族使用到现在。
        景迈山的每个寨子都维持着一种独特的布局。每个寨子都有一个寨心,寨心通常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高台,高台上矗立着几根簇拥的木柱。寨心是一个民间宗教的活动中心,寨子的每一条路都会经过寨心。寨子的最高点是一个佛寺。而从更大的视野俯瞰,这些寨子都围绕着附近最高的山峰而起,这座山就是他们的神山,禁止涉足。
        但在内部,景迈山也没有隔绝于现代化。一些传统民居已经被改造为民宿,为游客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从外地上大学后返乡的年轻人,为古老的寨子带来新的活力和视野。从北京回乡的青年岩砍,创业打造了咖啡品牌,拍摄精致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收获遥远的关注。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布朗族女孩叶香,回到景迈山,协助母亲打理茶叶品牌,正准备开通电商。
        古村寨毕竟不可能永远闭塞下去,现代化的风早就吹到了这里,互联网和商业将所有的边陲变成了中心,村寨里的年轻人用苹果手机,中老年人热衷于短视频,与外面的世界并无二致。而对更便利的生活的追求,也始终存在,如何在提升生活条件和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中求取平衡,是政府和申遗专家面对的重要问题。
        十多年申遗历程,让景迈山的普洱茶名声越来越大,也为老百姓带来了经济的改善。在景迈山,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遗产地居民收入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据普洱市的统计数据,景迈山古树茶的均价,由2010年的500元/公斤增长到如今的800至1200元/公斤。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03万元。随着景迈乡村振兴示范园、景迈古树茶小镇等项目启动建设,中旅、柏联、安缦、松赞等知名文旅企业进驻,带动了周边260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
        今年春节期间,有7000人次游客来到600多年历史的糯岗老寨,在这里体验采茶制茶,看闻名遐迩的景迈云海。糯岗是景迈山保存最完整的傣族古村寨,小小的寨子里,有94栋建筑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帖
        如何品饮普洱茶呢?
        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说,普洱茶目前主要有三大产区,分别是西双版纳产区、普洱产区、临沧产区。普洱茶也有一个生命周期,越陈越香是有限制的,它不是真的一直越陈越香,以50年为一个衡量周期的话,15年-25年是一个品饮滋味的高峰期。普通人可以少量存一些,但不适合大量存储,大量存储需要有一定的仓储标准要求。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百年老茶,我不建议你喝。首先百年老茶滋味已经丧失了,其次还有作假风险,过分追求老茶和年份容易误入歧途。
        品饮方面,普洱茶的味比较不容易浸泡出来,所以必须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由于普洱茶经过较长时间发酵,因此可以加入润茶程序,目的是唤醒紧压茶的茶性,还可以去除杂味。冲泡上可以使用腹大的茶壶,可以避免茶泡太浓的问题。
        好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质次的则茶汤欠明亮,往往还有尘埃或絮状物;闻气味,优质的茶汤热嗅香气浓郁纯正,冷嗅香气甜爽悠长;质次的则香气低,夹杂酸味、铁锈水味等杂味;口感上,优质的滋味是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质次的则滋味平淡甚至有涩麻感。 图文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